• 2025-05-09 10:11:59
  • 阅读(4779)
  • 评论(57)
  • 文|互联网那些事

    文|互联网那些事

    毕业季将至,互联网上和职场有关的话题也逐渐热了起来。像是简历撰写、就业指导、面试经验分享等板块就赢得了很多年青人的存眷。

    有意思的是。

    近期在上网冲浪的途中,我们发现除上述求职季经典帖子外,当下和“AI面试神器”“AI帮助应聘”相关的新概念,也正随着年青人对心仪offer的追求而热度飞涨。

    “AI面试神器”是甚么

    简朴来说,这类软件就是针对线下面试、笔试场景开发的帮助工具。当应聘者个人能力有限的时候,便可以让AI自动生成相应的答案应对HR,来帮助自己获得所谓的“大厂offer”。

    尚有报导指出。

    当下这类软件的猎取难度可谓“0门坎”,我们只需要在社交平台上搜索“AI帮助应聘”一类的关键词,就可以获得动辄千条的帖子反馈。其所涵盖的内容,更是横跨了软硬广告、用户体验分享、软件利用教程等多个模块。

    展开剩余 79 %

    谈及操作流程。

    有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这类软件会先让应聘者上传自己的简历,随后根据简历里的事情时长、善于领域等信息,为用户量身定做不同的面试答案。比如我们简历里的抽象是算法大牛,那么AI所生成的反馈就会越发注意细节;倘若我们简历里的抽象是职场小白,那AI所生成的答案也会相对扁平。

    除此以外,固然记者在测试当天采用了相对严格的“双机位面试制”,(摄像头A会正对着记者本人,用来支持他和HR直接交流;摄像机B则位于记者侧后方,用于检测做弊行为)但记者当天经过“卡视角”等操作去遮蔽电子装备的举动,还是让他容易避开了同事的检查,在摹拟面试中取得了较好的表现。

    上述剧情,也恰好验证了这类软件“面试不要太老实”“不用找规律,直接原地上岸”的宣传语。

    在售价层面,服务供应方则经过阉割不同的功效模块,为软件本体计划了78元、188元、398元、798元的四档套餐。

    其中最自制的78元套餐除“不支持语音播放笔试答案”外,其面试服务时长也仅有70分钟;而最贵的798元套餐不但功效更多、服务时长更足,甚至还能为那些不会操作软件、不会隐藏电子装备的人供应远程指导。

    AI面试做弊的民风从何而来

    想解答这个成绩,我想天赋少年 Chungin“Roy”Lee 是一个我们绝对绕不开的角色。

    据媒体报导,年仅21岁小哥Lee曾和同学联手开发了一款叫做“Interview Coder”的AI工具。当它运行的时候,用户的桌面上会先弹出一个面试官、考官无法发现的隐藏窗口,然后再将对应成绩的答案投射出来,帮助用户在销售、考试、求职等场景中占有优势职位。

    (Lee曾在测试过程中,借助Interview Coder的帮助获得了亚马逊的实习岗亭,这也让众人初次意识到了AI做弊对求职者的影响。)

    在Interview Coder爆火后,Lee也因为公然鼓励做弊、严峻违背职场道德等缘故原由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舆论抨击,并且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也对他发起了纪律处罚步伐。事后,道心受挫的Lee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办理停学手续后和小伙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誓要将“AI面试工具”这个小玩意推广到整个求职市场里。

    时候来到今天。

    Lee的公司不但拿到了Abstract Ventures和Susa Ventures的种子基金,靠530万美金的融资彻底打响了名望。“AI面试做弊”这个概念也漂洋过海来到了海内的相关市场,并逐步衍生出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故事。

    回到由Lee激发的求职版本大更新上。

    在老板们发现大量“水货员工”正在靠AI工具从那些有真本事的求职者手里抢走offer后,其雇佣的HR团队也迭代出了自己的“反AI做弊机制”。比如当下各大厂的面试官,在面试途中往往会留意求职者的眼睛有没有乱瞟、眼镜上有没有特殊的窗口反光;或是在互动途中分外存眷求职者的语言联贯性,以此推导他们是真的在思索成绩的答案,还是在坐等AI处理成绩等。

    与之相应的。一些想从源头掐断AI做弊可能的企业,也在思量在线下面试途中引入屏幕检测机制,或干脆取消线下面试。

    正如谷歌招聘副总裁 Brian Ong 常听到的两个向导提问一样“我们能做混淆面试吗?”“我们能不能恢单线下面试?”

    用AI面试会有哪些风险

    说完了“AI面试做弊”的操作流程和衰亡史,我们也是时候聊一个让无数网友存眷的成绩了。

    那就是“用AI面试做弊这件事,究竟违不违法?”

    在相关报导中,状师吴震以为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利用AI做弊的行为,除涉及违反诚信准绳外,还将在特定的场景下存有法律风险。除此以外,若求职者借助AI工具虚构、夸大了自己的能力,事后用人单位也可基于“不切合录用条件”去排除劳动合同。

    “AI软件的具体功效(如仅供应建议还是直接生成答案)、用人单位是不是事前知情或默许、AI服务商的数据处理协定是不是合规等细节,可能影响最终法律定性。故招聘方可在面试规则中明确禁止利用AI帮助工具,并说明违反效果。”谈及处罚责任分别这一话题时,吴状师如此说道。

    除可能承担法律风险、遭企业方排除劳动合同外,求职者利用AI做弊的行为还有可能形成隐私泄露。

    毕竟利用这类软件的第一步,就是请求应聘者将自己的简历上传至服务器,然后由AI去量身定做面试话术。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开发商留有技能后门,那么应聘者的个人信息、简历也将被随之窃取,让对方既赚了一份“卖服务”的钱,又赚了一份“卖隐私”的钱,可谓职场新版本的“一鱼两吃”。

    参考:

    新华网:双机位都防不住的AI面试软件算做弊吗?网友:这还用问?

    潇湘晨报:面试官都懵了!AI面试软件受追捧,记者双机位面试成功蒙蔽面试官,专家:本质是做弊

    量子位:21岁学生开发AI做弊工具被哥大停学,转身拿下530万美元融资,网友:《黑镜》成真

    IT之家:“AI做弊”助步伐员线下面试蒙混过关,谷歌等大厂思量恢复面劈面

    公布于:北京市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