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雯新闻网
央广网呼和浩特5月23日消息(记者邵玉琴)青砖叠影处,雕梁画栋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荣华市中心,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建筑群吸引着众多游客与汗青兴趣者的目光。这座被称为“漠南第一府”的天下重点文物珍爱单位——绥远城将军衙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留存最为完整、地位品级最高的清代边境驻防将军府之一,承载着近300年北疆安全稳定的厚重汗青。
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漠南第一府”(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79任将军戍守边境
清乾隆二年(1737年),出于稳固东南边境的战略考量,清当局择址归化城东北五里,兴修绥远城并设立将军衙署,属八旗驻防体系的紧张组成部分,因其为绥远城驻防将军之府邸,故称将军衙署,依照清代一品封疆大吏官邸的规格建筑,为清代八旗驻防城绥远城的主体建筑,首任绥远城将军王昌奉旨从山西右卫移驻,自此开启这座衙署的风云岁月。今后174年间,计有七十九任将军在此接续履职,铸就边境管理的坚实堡垒。
睁开盈余 71 %作为清代紧张军政枢纽,绥远城将军衙署权柄辐射广泛,统辖归化城、漠南蒙古,节制大同、宣化绿营兵,掌管内蒙古西二盟(今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事务。战时兴师动众,和平时期安边抚民,成为维系中央与边境的关键纽带,为北疆稳定、民族交融立下汗马劳绩,是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汗青见证。
一砖一瓦兼故事
踏入将军衙署,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以松散的中轴对称布局,完美诠释清代官式建筑的规制美学。从照壁、府门到仪门、大堂,再至二堂、三堂、四堂,五进院落层层递进;两侧厢房、耳房对称漫衍,共计132间屋宇,将“前朝后寝”礼制展现得淋漓尽致。
“惠泽民安”匾额暗藏深意(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这里,一砖一瓦兼故事。府门前,“屏藩朔漠”照壁气魄如虹,诉说着卫护北疆的任务;大门两侧石狮昂首,威风尽显。仪门楹联“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重现当年军事盛景。其中,大堂规格最高,庄重威严,这里是礼节与决策的核心要地;月台用于重大仪式,海水麒麟屏风彰显武官一品尊荣,两侧厢房则保政令通达。
二堂作为将军日常办公之所,明间“惠泽民安”匾额暗藏深意——回文体书写中,“惠”少一点、“民”多一点,传递“为官惠民”的执政理念。御赐记过碑以汉、满、蒙三文铭刻功勋,见证守土荣光。三堂、四堂内宅温馨雅致,垂花门分隔表里,尽显设计巧思。
古衙化身“活展厅”
将军衙署院落陈列以场景复原方式,展示了衙署的陈设、汗青、兵制。往常,绥远城将军衙署由封建府衙转型为博物馆,化身北疆汗青文化的“活展厅”。
游客在丁香气扑鼻树下打卡照相(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此外,还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文博与旅游深度交融的文化之旅,“屏藩朔漠——绥远城汗青文化展”“绥远和平解放纪念展”“塞上风光无限好-走西口汗青文化陈列展”“古城记忆 回望千年——呼和浩特城市汗青文化专题展”等主题展览,以丰富文物与史料,解读呼和浩特发展变迁的千年暗码。
庭院中,187岁的丁香气扑鼻树芳香气扑鼻四溢,300余年的古榆虬枝苍劲。每逢4月尾5月初,园内的丁香气扑鼻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穿上古装穿行在古色古香气扑鼻的衙署建筑群中,在丁香气扑鼻花树下打卡照相。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将军衙署博物馆负责人张嘉琦表示,“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2025年,将军衙署被列入呼和浩特32个新潮地标。在张嘉琦看来,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守边的汗青丰碑。它以无声的砖石,讲述着北疆大地的沧桑巨变,让参观者在触摸汗青文脉的同时,感受铸牢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的期间强音。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