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端午戴香包是甘肃庆阳的传统风俗。庆阳是西医始祖岐伯故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纪录: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千百年来,这类要领渐成风俗,古时药袋演变为本日的“香包”。
走进庆阳市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淑方的香包绣制车间,由白芷、佩兰、藿香等12种中草药碾合而成的香料味充斥其间,每一款香包都药劲儿实足。“含有中药香料的香包佩带起来具有提神醒脑、驱蚊驱虫的功效。”白淑方一边往香包挂件里装香料一边说。
绣娘在香包刺绣基地赶制香包(毛娜娜 摄)
时至本日,香包的药用功效依然有用,但跟着款式的更迭和工艺的革新,香包的观赏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无论是具有趋利辟害寓意的传统样式,还是紧跟热门元素的创新产品,都深受市场喜爱。
走进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款式各别、色采绚丽的大小香包琳琅满目。具有多年香包绣制销售经验的店主董利红引见,端午邻近,店内五毒青蛙、生肖挂件等传统元素的香包销售热度不减,新款更是求过于供。“新款香包有20多种,‘哪吒’抽象的手机包最受迎接,为了备战香包节,今年我们的新款备货量达到了60多万件。”董利红说,这几日店铺的均匀销售额已突破2万元。
展开盈余 64 %“哪吒”抽象新款手机包(毛娜娜 摄)
据相识,截至目前,西峰区创办的香包绣制营销公司已有58家,个中有4家香包绣制公司获批省级非遗工坊,全区临盆大户超1000户。
端午邻近,肖金镇肖金村刘兰芳香包刺绣基地内,20余名绣娘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香包。客岁新建的加工点,让更多乡村妇女完成“培训在家门口、增收在指尖上”。“农闲时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白叟和孩子。”一名绣娘边缝制香包边说。
基地担任人张煜瑶引见,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居家制作”形式,已动员周边百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入行5年的祁苗苗属于后起之秀,但也在试探中形成了本身的品类特点。
市民在店铺遴选香包产品(毛娜娜 摄)
“我店里的产品都是中小型挂件,款式有100多种,年轻朋友很喜欢买来看成配饰或送人。”祁苗苗说,很多新款都是本身计划图样,再交由长时间互助的20多位绣娘带回家绣制。
和张煜瑶、祁苗苗一样,西峰区各香包绣制公司也基本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临盆经营。至目前,全区已有12000多人通过这类方式投身香包产业,年均匀临盆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达600万件。
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推介香包(盘小美 摄)
2024年,西峰区主动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各种展销、推介活动,坦荡眼界,进修新的计划理念,拓宽销售市场,助力非遗企业更好发展。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立研发的文创香包不但在海内市场畅销,还走出了国门。“目前,我们不但在海内的浙江、河南、陕西等省分有固定客商,很多产品还销往了韩国、德国、英国等外洋市场。”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亭亭说。
据悉,西峰区香包产业现年均产值已达7000万元。(毛娜娜)
公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