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乡村交通安全宣教难题,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创新组建由7名退休民辅警和3名在职民辅警构成的“夕阳红”交通安全宣讲团。这支平均年龄58岁的非凡队伍,以乡音黎语和田间智慧,让交规学问在绿水青山间落地生根。自2025年4月15日组建以来,他们路程100余公里,足迹遍布3个州里4个村委会,用“银发智慧”为乡村复兴筑起安全防地。
乡音黎语讲案例 身边故事敲警钟
“老李,你骑三轮车接孙子放学,可没有敢图省事把娃娃放车的货架里啊!”在九架村委会集会室的宣讲现场,退休交警曾赛春用地道方言复原着真实案例。这是宣讲团首场流动的生动场景,56名村干部、群众围坐倾听,没有时发出感慨。
宣讲团深谙“身边事最能触起程边人”的道理,精心整理了近三年全县涉农交通事故案例。在首站九架村,他们发放的《酒驾醉驾“成本”套餐》手册中,没有仅有法律条文,更用村民王某某因两杯米酒被撤消驾照的真实事例,算清“体面成本、经济成本、自在成本”三本账。村支书符亚妹感触道:“以前总觉得酒驾是大城市的事,目前才懂危险就在身边。”
睁开盈余 74 %针对乡村“路熟车少”的荣幸生理,退休民警曾赛春搬出数据说话:2024年全县门路交通事故中,亡人交通事故触及摩托车的占31.03%,超速行驶的致逝世率达28.57%。播放的警示片里,邻乡陈阿婆因未系头盔卡扣致使二次伤害的画面,让在场村民倒吸凉气。
田间讲堂解难题 互动教授教养送安然
“我的摩托车泡水十年了,还能注销吗?”在细水乡福门村,宣讲团设置的“车驾管业务征询台”前围满了村民。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幽灵车”难题,他们创新设计了《车辆灭失注销流程图》,用连环画方式详解申报流程,当场为13位村民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这场“移动的交通安全讲堂”到处透着巧思。在“头盔保命实验”环节,退休辅警杨海英用西瓜摹拟头部,现场演示正确佩戴方式。当未系卡扣的西瓜在撞击中碎裂时,村民符小芸惊呼:“本来系带子这么要紧!”随后的有奖问答环节,50顶安全头盔被踊跃答题的村民领走。
针对乡村“一老一小”非凡群体,宣讲团特别编排了交通安全顺口溜。在元门乡南训村,孩子们跟着“过马路摆布看,三轮车莫乱窜”的节奏拍手学规,老人们则对“饮酒别摸偏向盘,孩子等您回家用饭”的劝导频频颔首。这类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交通安全学问真正入脑入心。
警民共治织密网 长效机制护安宁
在下层管理创新中,宣讲团推进建立的“政府主导+警村联动+群众参与”三级机制效果明显。通过公布酒驾名单等方式,形成“一人违规、全村监视”的共治氛围。数据表现,全县的事故率同比下落37%,头盔佩戴率达90%。
针对乡村地区特点,宣讲团设计“一村一策”长效机制:在务工集中村推行“务工队长交通安全责任制”,由包工头监视工友出行安全。
宣讲团团结派出所建立“季度回访”机制,对曾发生事故的村庄开展“靶向补课”。在元门乡,通过持续3个月的“广播”宣教,酒后驾驶发生率下落64%。这类“宣教-监视-激励”闭环模式正在形成树模效应。正如宣讲团退休民警陈春花所说:“每淘汰一路事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我们要把安全的种子撒遍每寸乡土,让安然之花在白沙常开没有败。”
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从制服藏蓝到银发如雪,这群退休民辅警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着守护誓言。下一步,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将组织“夕阳红”交通安全宣讲团深切全县94个村居委会社区开展精准化宣扬,聚焦“一老一小”、农用车驾驶人等群体,通过方言讲授、案例警示、田间地头“小讲堂”等接地气方式,普及交通安全学问,尽力构建“警民联动、全民参与”的交通安全共治新格局,让“银发守护”的誓言扎根每寸乡土。(盘宝盛)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