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2 11:30:02
  • 阅读(4277)
  • 评论(15)
  • 文|翟菜花

    文|翟菜花

    在消费苏醒节奏放和缓市场信心反复震动的背景下,白酒行业正面临一轮深度结构性调解。随着上市酒企陆续公布财报,冰火两重天的局势愈发凸显:头部企业依托品牌壁垒与渠道深耕,守住了基本盘;而很多二三线酒企则堕入增长瓶颈,利润端承压明显,个体企业甚至涌现了自上市以来少见的亏损。

    更为微妙的是,资本市场虽未涌现剧烈颠簸,但细看数据,自2023年11月至今,白酒板块已连续阴跌超过12%。这种“慢跌”背后,既是市场对行业预期的再评估,也是投资者对未来盈利形式的深条理疑虑。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曾因高端化风潮异军突起的新锐酒企,往常正成为调解的“重灾区”。已往,它们借助提价策略和渠道裂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业绩与估值的双轮驱动。然而,当行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库存积压与需求疲软开始裸露短板,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被无情拉扯到了极限。

    这场周期性的“镇定期”背后,是白酒行业正从“跑马圈地”进入到“内功修炼”的新阶段。未来的竞争,将不再纯真依赖渠道广度和代价梯度,而是比拼品牌力、产品创新及消费者黏性。白酒行业的下半场,方才拉开序幕。

    展开剩余 85 %

    金融神话倒塌

    如果说资本市场对白酒的热捧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谋利盛宴,那么这场盛宴中最沉默、也最“肉痛”的角色,非经销商莫属。伴随2024年以来的行业深度调解,那些曾经信心满满的经销商,往常正面临现金流紧绷、库存高企的双重打击,白酒的“财富神话”开始露出冰冷的另一面。

    白酒长期被视为一种兼具消费品与金融属性的“另类资产”。顶尖品牌如茅台、五粮液,其代价走势几乎成为市场波动性的紧张风向标,犹如硬通货般的存在。而低端酒则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缺乏溢价故事。真正让市场充斥“想象空间”的,是那些处在两头地带的二三线酒企。

    这些企业曾在高端化海潮中一再拔高本身定位,投合市场对“第二个茅台”的憧憬。以酒鬼酒为例,其标志性产品“内参酒”高调对标茅台,代价一度攀至1499元的高位,力图卡位高端白酒梯队。然而,高定价的背后,是一套对经销商极为“激进”的运作形式:高任务量+高返点,致使库存压力层层传导,最终堆积在渠道末端。

    据Wind数据统计,停止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白酒企业的全体库存已达到2023年全年的98%,比疫情前的2019年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去库存”困难局势,与当前宏观情况下的消费疲软构成鲜明对比,一旦市场从高潮退去,白酒的“有价无市”风险便赤裸裸地裸露出来。

    哪怕是行业巨头也不得不低头。茅台的散瓶零售价从去年高点2600元/瓶跌至现在2200元左右,虽说经销商仍旧连结肯定利润,但降价潮已不可幸免。而对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二三线酒企来说,一旦卷入代价战,极易跌破出厂本钱,涌现“卖一瓶亏一瓶”的恶性循环。

    这种行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多年来“代价驱动+渠道扩张”的增长形式已走到尽头。往常,白酒市场正在经历一轮深条理的消费代际转型。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表现,85后群体已接棒成为白酒的主力军,占有全体消费人群的34%;而95后及Z世代也开始登上舞台,占比达到18%。这些年轻消费者的喝酒偏好更为多元、注重场景化,阔别传统“应酬文化”,更青睐个性表达与轻量化消费。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体消费情况承压,年轻人主导的酒饮市场仍逆势扩容。艾媒征询公布的呈报表现,中国年轻人酒饮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潜在人群达4.9亿人。白酒虽在喝酒榜单中位居啤酒、果酒、鸡尾酒之后,但凭借本土认同感仍旧在烈酒赛道中连结抢先。

    显然,新的消费趋向正开释一个信号:白酒的“赌局”已不是单靠低价和渠道驱动便能取胜。对付那些寄进展于“代价幻象”继续催生暴利的酒企及其经销商来说,这场梦,醒得越早越好。

    年轻人眼中的“新白酒”

    “年轻人不喝白酒”曾是业内公认的市场痛点,但2024年的消费幅员正悄然改写这一认知。不是年轻人不喝,而是传统白酒还没有找到走进年轻人生活的正确途径。

    中国白酒,这门具有几千年汗青的“国粹”,一直以复杂的工艺、厚重的文化、和高昂的代价标榜本身。然而,随着85后、95后以致Z世代登上消费主舞台,这一汗青久长的行业不得不从新审视:一个品牌再清脆的白酒,如果无法感动新时代消费者,最终都大概只是博物馆里的摆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白酒产量同比下滑5.8%,但与此同时,低价位、创新型白酒产品却逆势增长。尼尔森的一项调研表现,年轻消费者在采办白酒时,“入口顺滑”和“性价比高”成为排在前两位的考量要素。换句话说,这代消费者看重的,不再是汗青传承和酿造故事,而是“喝得舒服、花得不多”。

    市场嗅觉敏捷的零售巨头们率先作出反应。奥乐齐、盒马、京东七鲜等连锁超市接连上架自有品牌白酒,单瓶售价普遍低于50元。个中尤以奥乐齐的9.9元浓香气扑鼻型白酒打出了“极致平价”的旗帜。京东七鲜的“京鲜舫”、盒马的“清香气扑鼻壹号”等产品,也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批年轻粉丝。这类白酒摒弃了传统繁复的包装,主打“新奇感”和“繁复实用”,不仅满意了年轻人“入门级尝鲜”的需求,也契合了当前精简理性的消费趋向。

    行业专家指出,白酒品牌此前普遍将年轻化战略聚焦于“讲故事”和“IP联名”,如推出限量版、联名设计等来博取眼球,但结果始终不及预期。缘故原由在于,年轻人真正的需求是“喝得起”和“能入口”,而非纯真的文化符号。数据表现,超过64%的年轻白酒消费者采办单价在100元以下的产品,这一比例在已往三年中连续上升。

    此外,饮用处景的转变也是白酒市场转型的关键。和传统酒桌文化不同,往常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私密社交、宅饮场景,和DIY酒饮体验。2024年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白酒特调#等话题热度连续攀升,年轻人用9.9元的白酒自制鸡尾酒、果酒饮品的教程层出不穷,让白酒在“重口胃”之外找到新的翻开方式。

    值得警惕的是,这一轮低价风潮虽带来“入门流量”,但是不是能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仍有待窥察。白酒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核若不能与年轻化产品深度结合,极有大概堕入“代价战”而非真正实现品牌年轻化的困局。

    总之,白酒正经历一场结构性重塑。年轻人不是不喝白酒,而是要一瓶既不辣喉咙、也不伤钱包的“新白酒”。对行业而言,这既是挑衅,更是一个重塑市场格局的窗口期。

    白酒年轻化为何难破圈

    曾几何时,白酒是高端宴席和权力场的标配。不管是茅台的“国酒”地位,照样五粮液的“商务社交硬通货”,年轻消费群体长期被排除在目标圈层之外。数据表现,2023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达6790亿元,但18-35岁的消费者贡献不足两成。中国酒业协会的多份调查呈报均表现,年轻人对白酒“陌生感强烈”,核心障碍不仅在于高酒精度,更在于文化隔膜与场景脱节。

    面对近几年行业库存高企、需求放缓的现实,白酒企业急于突破存量市场的天花板。跨界营销成为最间接、也是最被寄与厚望的年轻化途径。从泸州老窖推出定制香气扑鼻水,到茅台的“酱香气扑鼻拿铁”和“茅台冰淇淋”,一场跨界狂欢接连演出。仅以茅台瑞幸联名款为例,首日卖出542万杯,制造了现象级爆款。

    从数据来看,跨界联名的确带动了短期暴光,但未能显著转变白酒核心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天猫超市数据表现,2023年“双11”期间,白酒销量同比增长8%,但低于预期,个中高端白酒依然是绝对主力,而定位年轻市场的创新产品转化率平平。值得注意的是,热搜与销量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落差地带”。

    现实上,白酒年轻化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包装焕新”或“IP联名”就能完成的课题。典型案例是江小白。凭借“表达年轻情面绪”的品牌战略,江小白曾一度被誉为“白酒年轻化榜样”。然而,随着市场情况变化,其核心产品“青春小酒”的市场表现逐步下滑,江小白也被质疑堕入品牌成长的“天花板效应”。这再次印证:单一“情绪营销”难以支撑长久的消费忠诚度。

    再看国际烈酒市场,不管是日本清酒的“微醺文化”,照样威士忌的“个性化陈年体验”,都在赓续探索以产品体验为核心的年轻化策略。不管海内外洋,年轻消费者不仅必要“好玩”,更在意“好喝”;不仅等候“打卡”,更等候“复购”。

    更深层的挑衅在于,白酒作为文化符号,其代价链高度依赖传统典礼感与身份象征。而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喝酒社交更偏向去中心化、轻量化,这与白酒传统的重场景饮用习惯天然存在张力。

    因此,白酒企业在促进年轻化时,必要从“营销驱动”过渡到“产品力驱动”,从“爆款头脑”走向“可连续战略”。究竟,年轻人可以为一杯9.9元的“酱香气扑鼻拿铁”买单,但要他们在日常喝酒中频繁选择白酒,还需时间与耐心,更需产品与文化的真正进化。

    新周期下,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动”。潮水退去,裸泳者无所遁形,那些既能看见年轻人,也能读懂年轻人的企业,才大概成为这场赛局的长期赢家。

    公布于:北京市
    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