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7 17:29:57
  • 阅读(2081)
  • 评论(5)
  • “这批雪菜盐渍得刚好,发酵时要用泥土盖严实,漏了风可就摧残了。”清早6点的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龚犊村,卢超艳弯腰检察腌制池的身影被晨曦拉得很长。30年前,她照样跟着父亲踩着泥泞学腌菜的姑娘;如今,这位两鬓微霜的女企业家,正用一窖窖古法腌制的雪菜,带领同乡们走出一条共富路。

    “小时候看父亲晒菜、蹃菜,他常说‘咸齑是我们宁波人的下饭菜,一定要做到色泽黄亮,滋味幽香气扑鼻、脆嫩、微酸、爽口的老底子原有的滋味’。”2009年接过父亲衣钵时,卢超艳面对的是转型期的阵痛。当呆板换人大潮来袭,她仍保存着人工蹃菜的工序。

    卢超艳(咸祥镇供图)

    “呆板能算出精准的含水量,可蹃菜时的温度、力度,老师傅的手感才是秘诀。”蹃菜腌制咸齑的方法,腌制出的咸齑成品率高,香气扑鼻味和鲜味都好,恰是这份近乎固执的服从,让“紫云堂”成为宁波保存纯手工核心工艺的雪菜企业之一。

    在咸祥商会的一次交流会上,卢超艳盯着手里的文创书稿陷入沉思:“为何我们不能给雪菜穿上文化的外衣?”回来后,她连忙 组建计划团队,将雪菜建造场景绘制成水墨长卷,印在仿古书造型的礼盒上。“目前客人买的不但是菜,更是宁波人的千年烟火气。”这款“鄞州雪菜手信”礼盒上市后迅速脱销,乃至漂洋过海成为海外游子的乡愁寄托。

    睁开盈余 61 %

    面对电商海潮,她带头进修直播带货。“三日勿吃咸齑汤,脚骨有眼酸汪汪。”这道寻常百姓家中的下饭菜,凝聚着多少宁波人的乡愁,“鄞州雪菜滋味鲜美,能够单独成菜,能够配海鲜、河鲜,配各种肉类、蔬菜,是名副其实的‘百搭’。”直播间里,她操着鄞州口音的平凡话幽默幽默,网友直呼“太接地气”。客岁双十一,新紫云堂线上销售额冲破200万元,相当于线下门店一个月的销量。

    卢超艳在开会(咸祥镇供图)

    “卢总,今年我家雪菜卖了三万块,闺女学费不必愁啦!”每到年底,种植户王阿姨总会拎着自家腌的雪菜登门致谢。在卢超艳的推进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笼盖全镇17个村。冬季农闲时节,100多位像王阿姨这样的农家妇女走进田间,踩着鼓点般的节奏翻动雪菜,她们的腰包也徐徐鼓了起来。

    “一最先担心赔本,是卢姐带着专家上门教技能,还签了保底收购协议。”村民李大姐指着村口的加工场说。如今,她的年收入从8000元涨到3.5万元,还在镇上买了新居。截至2024年底,新紫云堂累计带动800余户农户增收,个中低收入家庭占35%,真正完成了“一株雪菜带富一方人”。

    农户在劳作(咸祥镇供图)

    在卢超艳的办公室,摆着一排泛黄的笔记本,纪录着天天批评雪菜的心得。“这是2003年客户投诉有苦味的纪录,从那以后我们创建了24小时品控体系。”她摩挲着封面磨损的簿子,眼神笃定。凭借对质量的严酷要求,该品牌通过量项食品安全和质量经管体系认证,产物远销海内外100多个网点及多个国度。

    作为咸祥镇人大代表,卢超艳的提案总离不开乡村复兴。她牵头成立的“新紫云堂乡村复兴学院”,已培训新型农民200余人次,让雪菜武艺代际相传。

    从养家糊口的生计,到承载千家万户致富空想的奇迹,这条路她走了整整三十五年。“有人问我甚么时候退休,我说只要还能闻到雪菜的幽香气扑鼻,还要一如既往接着干。”卢超艳说。(顾一伟)

    发布于:北京市
    1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