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雯新闻网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着力探索传统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相融共进新路径,深度激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古代性命力,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引,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民族文化化作乡村复兴的源头死水。
走进位于丹寨县南皋乡的石桥村,古朴天然的苗家吊脚楼沿河参差,清冽的南皋河倒映着古法造纸工坊的剪影。在“纸会唱歌”造纸工坊内,立体装潢狮子、皮纸灯饰、皮纸花灯等精致的古纸衍生工艺品琳琅满目,染色纸、花卉纸、皱纸等多彩的纸成品让各地游客驻足流连……
薄如蝉翼的迎春纸(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石桥村的环境非常优美,古色古香,迥殊有特色。”北京游客王幸平说:“这里的非遗的工艺迥殊精细,传承得非常好,打算买几件回去送给我的朋友。”
石桥村不但有传承千年的手艺,还造出了可以留存千年的纸张。2004年,国度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寻找用于古籍修复的专用纸,石桥村因保留古法造纸工艺进入专家的视野。皮纸建造技艺传承人王兴武经过2年的不断学习、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出古籍修复专用的“迎春纸”,打响了石桥造纸的名声。目前全国能造出迎春纸只有6人,均在石桥村。
睁开剩余 73 %“我们的迎春纸制造工序比较繁琐,共有120道工序,修复纸要比经常使用的纸张更薄,没有几十年的造纸技能是很难做出来的。”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说。
王兴武正在查看纸张(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曾经,石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造纸。然而,随着机器造纸技能遍及,以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生产体式格局,在市场上渐渐失去劣势。为了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王兴武带着村民成立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互助社,配合开展古法手工纸、古籍修复纸、工艺纸品等古纸建造,集中生产、统一销售,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没有创新的能力,就没法动员我们村造纸家当的发展。”王兴武说,“现在我们互助社有89人,我们接了义乌的大订单,每年需要5000万张。”
晒纸(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了让石桥皮纸焕发生机,更好地走向世界,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玉华在村里打造了以展示、传承、体验古法造纸为主题的工坊,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古法造纸、相识工艺流程、体验花卉纸建造,亲身感受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奇特魅力。此外,潘玉华还积极吸引更多年青人加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分享与销售,向更多人报告石桥造纸的深厚文化与动人故事。
“要从我们原来那种比较枯燥的、笨重的生产体式格局转换成古代人参与互动的体验体式格局,我们现在也开始让先生进来参与到全过程建造直播,只要技艺让外人晓得,我们就不会蒙着眼睛、捂着耳朵走路了,如许得到很多外来的反馈,我们才可以或许越做越好。”潘玉华说。
游客观光古法造纸工坊(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古法造纸之乡”石桥村因“纸”而兴。如今,石桥村盘绕古纸建造技艺,创建了集历史文化、风俗风情等展示于一体的国度3A级旅游景区。借“纸”发力,该村探索体验式研学旅游,与旅行社、院校配合创建古法造纸体验练习基地。今年1月至4月,共接待游客4.53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0.46亿元,动员9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潘玉华说:“我们人多的时候基础上是在暑假,一天可以接三四个团,目前来说,已经接到十多个旅行社的研学订单,我们还接待写生团队,像凯里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的先生都会过去写生。”
研学团队体验古法造纸(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丹寨县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等归入统一规划体系,着力构建“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家当反哺”的协同发展模式。2024年以来,丹寨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2万元,实施石桥民族村寨的民居修缮提质、基础设施升级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为乡村全面复兴提供长效动能。
“接上去,我们将聚焦千年古纸技艺,构建长期创新转化全链条,让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加大对传统村落风貌建设布局使用功效的规范引导,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均衡点,让传统村落既留得住乡愁影象,又跟得上期间步调。”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副乡长罗大顺说。(潘蝶 莫昌怡)
公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