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雯新闻网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花落伊春,正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再重新追寻伊春生态发展的历程,看到的是震动、是奋进,听到的是“重塑一个小兴安岭”的铮铮誓言。
伊春,因林而生,又因林而衰,再因林而转、因林而兴。依托小兴安岭浩瀚林海,伊春历经发展的阵痛,迎来保护与发展偏重的重要阶段,走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新时代。
七十余载林区开辟史,雕刻着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蜕变。20世纪50年月,第一代林业工人伐木号子响彻林海,为国家建设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栋梁之材。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面临资源枯竭的警示与生态文明的召唤,伊春当机立断放下了伐木巨斧。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木独大”的历史正在此刻闭幕,生物多样性理念正在小兴安岭这片热土逐渐滋养壮大。
全面停伐十余年间,林区人秉承生态文明理念,保卫绿水青山,筑牢绿色屏蔽,开启了从“砍树人”到“植树人”“看树人”的历史性变化,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门路,继续誊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如今的伊春,森林笼盖率已达83.8%,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全域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的地级市,向众人诉说着绿色发展的觉醒。
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伊春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展开盈余 58 %清早的汤旺河畔,薄雾缭绕间,游客们闲逛正在森林步道,呼吸着丰富的负氧离子空气。午后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红松林海随风崎岖,研学团队用宏亮的歌声感觉“森林号子”的雄浑壮美。入夜的上甘岭溪水森林公园,灯光映照下的湿地栈道宛如银河,星空露营基地传来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变化的背后,是伊春构建的“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引领发生的巨变——以森林生态旅游为牵引,以森林食品、林都北药为支撑,绿色矿山、林木加工、动力产业转型进级,为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注入新动能。浩瀚林海下,产业多元化发展正交出老林区转型的新答卷。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花落伊春,没有但是对“林都”生态理论的至高承认,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活泼注脚。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拥有全球保存最完备的红松原始林群落,涵盖森林、湿地、草原等多种生态环境,拥有植物1390余种、野活泼物330余种,为西南虎、梅花鹿、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形成了完备的生物链条。
城市肌理的革新更显城市发展的智慧。走进如今的伊春,林都机场新航站楼的流线型建筑与周边森林景观浑然天成,哈伊高铁的银色轨道逐渐正在林海雪原中弯曲向前,让“林都”与省会哈尔滨的车程大幅缩短。这座曾因林区布局分散而闭塞的城市,如今形成了“山水相依、田园相连”的空间款式。智慧氧吧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着每片森林的“康健指数”,区块链技术让蓝莓、桦树汁等特产实现全流程溯源,5G基站笼盖的林场里,护林员正通过无人机巡护千里林海。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让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既有红松的苍翠,也有科技数据的蓝光。
民生福祉的增进诠释城市发展的温度。民生工程相继实施,承包红松林、入股互助社……林区人成为保卫绿水青山的受益者。正在乌翠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林场分公司职工依托“森林厨房”项目,将山野菜变成电商爆款;嘉荫县的江畔民宿里,俄罗斯民俗风情村的大婶用传统俄式列巴款待八方来客……林区百姓的幸运生存像小兴安岭的绿色一样绵长。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