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雯新闻网
央广网黔东南5月18日消息(记者任振国 实习记者余庭)5月17日,天下助残日前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贵州“村T”舞台迎来一场别样的T台秀。巴黎残奥会泅水“三冠王”杨洪、在多届残奥会屡获奖牌的泅水活动员杨光龙身着民族服装,为贵州非遗代言。来自贵州全省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病愈医院的儿童,齐聚于此,共同唱响贵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融合戏”。
杨洪、杨光龙走上T台为贵州非遗代言(央广网发 余庭 摄)
来自台江县的残疾绣娘张艳梅,带着一件名为“万物祥生”的苗族鼓藏衣走上T台。苗族鼓藏衣是苗族重大的祭祖典礼上的盛装,上面绣着苗族祖先的传说故事,绣着苗寨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还绣着苗家人极为珍爱的吉宇鸟和吉祥云勾。向观众展现苗族最美丽的盛装,张艳梅笑得灿烂。
这场名为“积善贵州·融耀同行——美丽追梦人时髦之夜”活动,是2025年度贵州省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残疾女性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合集。
展开剩余 70 %一场大火让绣娘陆永江右手落下残疾,带着对侗绣的酷爱,她又拿起针线,传承民族技艺,带领无数农村妇女和残疾绣娘走出贫困;意外事故让蜡染技术人杨而朗得到右手臂,她又用左手从新拿起蜡刀,她爱上刻画飞鸟的翅膀,想象本身也能自在翱翔;听不见世界的声响,杨昌兰从小与蓝靛色为伴,自然万物,在她手中皆化为风雅的图案……
传统民族服饰展现(央广网发 余庭 摄)
此外,从江县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子、三都水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等身着属于本身民族的盛装来到“村T”舞台。听障者杨琳、罗巧云平生第一次穿着苗族服装,她们自大地用手语表达:“‘贵州’这个手语词汇,是通过摹仿苗族银项圈形成的,它使我们萌发了穿着民族服饰走T台的梦。”
杨琳、罗巧云在T台上自大展现民族服饰(央广网发 余庭 摄)
性命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不分残疾和健全。活动积极营造残健共融的社会空气,黔东南州施秉、岑巩、麻江、榕江、镇远以及贵阳、遵义、安顺、黔南等地的民族服饰也亮相T台秀。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非遗,活动还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在盲人非尸体验角,参与者可以蒙眼触摸银饰和刺绣,通过触觉感受非遗的细腻与精深,猜中纹样还能赢取精美的蜡染小方巾;手语教学台前也围满了热情的观众,他们在这里学习“非遗”“共融”等手语,与残疾人朋友合影打卡,用行动传送着爱与恭敬;而轮椅非遗蜡染体验区则吸引了众多轮椅使用者的参与,他们用蜡染技艺制作“5·18助残日”纪念布贴,用本身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这个特殊日子的记忆。
观众在认真学习手语(央广网发 余庭 摄)
以“同等、融合、同享”为代价导向,贵州省残联正唱响“融合戏”,将“残疾人励志+残疾人文创产品+公益助残”等元素融入贵州“村”字品牌,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的举办,展现残疾人朋友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梦想的大胆追求,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关非遗作品,还将到场今年8月中国残联构造的故宫文创融合馆贵州作品专场展览。
下一步,贵州将继承发挥残联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创新社会化办事模式,将“积善贵州”助残品牌打形成为凝聚社会助残力量的“金钥匙”,深度融入多彩贵州的民族特色,助力全省286万残疾人绽放精彩人生。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