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边涯……”八百年前,范仲淹未临洞庭,却以文字泼洒出岳阳楼的灵魂。千载烟雨未散,这座江南名楼静立湖滨,飞檐揽月,斗拱擎云,以一身木色诉说着“忧乐天下”的亘古情怀。
△岳阳楼航拍(摄影孔东亮)
5月16日,“大美江湖·天下岳阳——长江经济带、珠三角主流媒体总编纂岳阳行”一行拜望岳阳楼景区。从五朝楼观的历史缩影,到《今上岳阳楼》的科技光影,,在洞庭的波声中寂静流转。
文脉浸润的修建史诗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历经五朝荣枯,现存主楼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景区内,“五朝楼观”以微缩模子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五代的修建风貌。唐代楼阁古朴雄浑,宋朝飞檐灵动潇洒,明代楼顶形似浮屠,富有宗教气味。除唐代岳阳楼外,其他朝代楼阁皆依据名家画作还原。
△“五朝楼观”微缩模子(摄影尹明伟)
沿石板小径前行,双公祠内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塑像静立如晤。公元1046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邀范仲淹作记,一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文,令此楼从此超越修建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力图腾。
祠后七星碑廊依斗极七星布局,四个碑区镌刻政治首脑、现代名家、现代名家等历代文豪的诗词墨迹。行至主楼凭栏远眺,洞庭湖烟波浩渺,君山岛若隐若现,范公笔下“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景象形象劈面而来。
光影重构的忧乐长卷
夜幕到临,岳阳楼景区褪去白天沧桑,化身为沉醉式剧场。夜游演艺《今上岳阳楼》以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为主线,分“读者”、“两地求记”、“把酒临风”“吾谁与归”四大篇章,通过全息投影、数控技能与实景演绎,将千年文脉注入科技肌理。
△《今上岳阳楼》光影效果(景区供图)
在“两地求记”剧场,滕子京力邀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场景跃然面前;七星碑廊内,范仲淹寻找写作灵感的心路历程在全息技能下出现;“吾谁与归”剧场当中,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忆起先贤古人,俯瞰浩渺洞庭……据引见,项目采用先辈投影设备,通过数控装置与裸眼全息影像技能并联,创意叠加多轮空中数控设备,让园林、院子、亭台、水榭互为联动,完成360度沉醉式诗境剧场。别的,项目连系无线数控技能与多媒体视觉矩阵,为观众带来极具代入感的光影表现,从而打造了一个可坐、可看、可游走、可互动的穿越式诗境剧场。
从五朝楼观的修建史诗,到《今上岳阳楼》的光影新诗,这座江南名楼正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笔,誊写文旅融合的新传奇。在洞庭烟雨的千年浸润中,岳阳楼的故事,从未闭幕。
潇湘晨报记者刘婷
公布于: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