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17:57:26
  • 阅读(2407)
  • 评论(57)
  • 走进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与儿街镇,一幅家当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该镇保持党建引领,驻足资源天赋,索求出一条“支部引领、家当带动、群众受害”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将集体经济的“活水”引入千家万户,灌溉出乡村振兴的“幸运之花”。

    党建引领绘就发展新蓝图

    与儿街镇位于霍山县东北部,辖11个行政村,总生齿3.8万人。过去,这里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制于交通不便、家当分散等要素,经济发展绝对滞后。近年来,与儿街镇保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下层党构造凝结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办法。通过“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事情机制,培养“党建联盟共富工坊”党建品牌,建立“党支部+企业+村股分经济合作社+农户”长处联结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双赢。

    该镇还按期举行村党构造书记“擂台赛”,通过比思路、比干劲、比成效,营造比学赶超的粘稠氛围;同时,注重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实现了从“守着金山讨饭吃”到“绿水青山淌金银”的巨大转变。

    伶俐油坊带动家当新图景

    在凡冲村的千亩生态茶园间,一座现代化伶俐油坊正焕发勃勃生机。这里,智能榨油机日夜运转,年产山茶油11万斤,创造产值200万元,成为带动500户村民增收的“黄金家当”。村集体以油坊为支点,延伸家当链条,打造研学基地、改造精品民宿、开发茶园体验,推进集体经济从36.22万元跃升至146.67万元。

    展开剩余 66 %

    油坊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千亩茶园变身“三色研学”课堂,红色教育、黄茶体验、古法制茶吸收游客超12万人次;由老三线厂医院改造的“少间·观凡里”民宿一房难求,带动土特产销售;茶文化体验馆更将非遗技艺与红廉文化创新融会。往常,油坊、研学、民宿形成“黄金三角”,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榨油坊到研学营,从老厂房到新民宿,集体经济活水真正流进了庶民心坎。”村党支部书记张长珍感慨道。

    艾草飘香绘就百万新乡村

    走进山王河村,连片的油菜花海、优美的稻田画、现代化的艾草加工厂,展现着这个“百万村”的家当活气。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照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变化始于2018年的‘三变革新’。”村党总支书记孙胜引见,村里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革新,盘活了沉睡的资源。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形式,流转400亩零散地皮种植油菜,统一经营500亩水稻和1100亩稻虾田,仅一年时间,便实现村集体经济支出100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艾草家当。2019年,村里抢抓全县发展艾草家当机遇,建成标准化加工厂,研发40多种艾草产物,注册“霍山艾草”品牌。往常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家当链,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40户脱贫户种植艾草,供应120个就业岗位。“我在加工厂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料家里。”脱贫户刘大姐笑着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80万元,一连5年稳居“百万村”行列。村里用集体收益为520位70周岁以上白叟免费发放艾绒被,村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点亮乡村重生活

    在百福庵村,306盏太阳能路灯如繁星粉饰乡下。村党支部书记但德安告诉记者,这些路灯都是用村集体经济安装的,“我们村靠发展现代农业富起来了,就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百福庵村的蜕变始于农业机器化,2022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夺取项目资金150万元,建成现代化育秧工厂和综合农事办事中心。“目前育秧全程机器化,秧苗成活率从70%提高到95%。”技术员老刘引见,办事中心配备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30多台套,为周边5500亩农田供应“耕、种、防、收”全程办事。机器化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解放了劳动力。村民郭兴柱把地皮流转给合作社后,在办事中心当农机手,“一年工资加地皮流转金有5万多元,比过去本身种地强多了”。

    预测未来谱写新篇章

    三个村的生动理论,是该镇促进乡村振兴的缩影。镇相干担任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承保持党建引领,驻足生态劣势,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夜幕降临,百福庵村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照亮村民回家的路;山王河村的艾草加工厂里,工人们仍在忙碌;凡冲村的民宿灯火通明,茶香氤氲中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不仅是与儿街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也是新期间农村幸运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伶俐油坊到生态茶园,从艾草家当到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的特点发展之路,正让这片地皮焕收回亘古未有的生机与活气,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这片热土上赓续续写。(王升兵)

    发布于:北京市
    1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