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11:04:48
  • 阅读(2441)
  • 评论(56)
  • 写在后面

    创新本领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役力的加速器。处在作战本领生成的最末端,下层官兵对锻炼、保障、装备等瓶颈成绩最有发言权。鼎力大举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激发官兵创新热忱,是破解锻炼困难、助力战役力生成的重要举措。

    “创造新海洋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近年来,第79集团军某旅致力于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多项装备技术革新成果应用于演训一线。让我们走进该旅,听听官兵们对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的看法,以及有哪些建议和期冀。

    “创客小组”主干为战友讲授革新器材使用要领。(王卓 摄)

    让下层“创客”多起来

    如何发掘官兵创新潜力

    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睁开剩余 86 %

    上等兵郭宸志:刚最先到场群众性创新流动时,我觉得自己军衔低、经验少,常常“自我设限”,有项目不敢申请,讨论会很少发言。后来,班长得知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编程专业,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让我负责3D建模和数据阐明等工作,我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

    如今的年轻战友,大多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好机会和舞台,敢于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专业特长积极到场创新攻关,为单位建设贡献“新”力量。

    中士陈浩:创新不分军龄学历,只要有本领、想创新,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参军前,我只有高中学历。得知旅队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后,我担心自身学问储备不够,以为就算到场了也出不了成绩,没有第一时间报名。

    一次研讨会上,我提出的一个锻炼困难,成为那次创新研讨的主要攻关方向。此后,我信心倍增,一有时间就翻书学习,主动申请到场培训。如今,我研发的多功能维修工具已在旅队推广使用。

    研发过程当中,我还发现,仅有“灵感”远远不够。就像一名班长说的那样,“理论跟不上,革新就像没根的树,站不稳”,必须不断研讨专业理论,连续不断学习,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力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明创造。

    当前,各单位都十分注重下层创新,我们要乘着这股东风,规划好发展路线,主动提拔个人本领,努力成为新期间创新型人才。

    政治辅导员李海涛:“创新不问出生,英雄不论出处”,技术革新并不是遥弗成及,普通一兵也能有所作为。下层官兵身处练兵备战第一线,哪里需要创新、哪里能够创新、哪里该怎样创新,他们控制着第一手材料。

    跟着期间发展,兵员素质、学历水平等都有大幅提拔,官兵普遍学问面宽、思想活跃,并且乐于揭橥看法建议,具备创新的先天条件和劣势。作为带兵人,我们要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指导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主动谋创研创,营建支持创新、敢于创新的内部环境,勉励官兵在创新路上各尽所能、各尽所能,最大限制发掘官兵的创新潜力,让创新空气在军营蔚然成风,为备战打仗提供澎湃势能。

    “创客小组”成员给装备安装革新器材。(王卓 摄)

    “创客小组”成员交换革新技术理论。(李东雪 摄)

    “创客小组”成员检验革新器材效能。(李东雪 摄)

    如何为“创客”加油泄气

    勉励“翻跟头”,允许“跌跟头”

    三级军士长谢晓鹏:我从事维修专业十几年,以往在锻炼中发现过一些制约战役力生成的矛盾成绩,也萌生过搞一些小革新的想法。但是,因为当时对想法可弗成行没有把握,就没有提出来。

    有人说,创新是“寂寞的长跑”,也是“冒险的攀登”,简单让官兵畏首畏尾。当时,身边很多战友和我一样,有想法有思路,但不知如何“往前走”,致使很多想法“搁浅”。旅队组织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后,机关出台了很多政策,为下层“创客”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按期召集下层连队的专业大拿、技术主干研讨创新思路,及时论证反应,确保好想法能够落地见效。

    一次研讨会上,我提出了“牵引车自动拖挂装置”的计划构思。会后,旅队第一时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论证,认为研发该项目贴合队伍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1个月后,项目资金获批,两名拥有相关专业配景的大学生士兵成为我的助手,创新研发得以加速推进。

    连长刘富强:弗成否认,下层官兵的建议和思路,很多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是一时一地的而不是着眼全局的,他们有时还碰面临无平台、无资源的困境。好比,我所在连队的一名上等兵,曾提出优化桥梁装备操纵盒的设想,却因缺乏资金、设备和测试场地而放弃。后来,营里建立了“创客小组”,设备配备齐全,并开设“创新夜校”,邀请院校教员共同研究创新思路。别的,连队还设立了“即时奖励”机制,为取得创新成果的兵士颁发“创新之星”证书,积极赞助申报专利。如今,连队已有3项成果获旅级推广,很多官兵从“观看者”变为“主力军”。

    机关科长闫绍刚:旅里最初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时,大部分官兵存在瞻前顾后的思想。我们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官兵担心旅队支持力度不够,五分之一的官兵担心创新不成弄巧成拙,还有一些官兵认为普通一兵弄不出什么名堂来。

    过去,很多创新好点子“短命”,不是因为官兵缺乏智慧,而是机制不够健全,好比审批流程过长、资源调配滞后等。为此,各级机关要多到一线倾听官兵呼声,树立为敢于创新的官兵兜底打气的鲜明导向,当好官兵创新创造的顽强后盾,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将革新成果与建功受奖、评优评先挂钩,建立开放包容的容错机制,既勉励官兵大胆“翻跟头”,又允许官兵“跌跟头”,让下层“创客”最大限制地连结创新动力活力。

    如何让“好点子”结出“金果子”

    创新的“准星”,对准打赢的“靶心”

    下士苟德兴:下层创新创造的关键,不在于科技含量有多高,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具体成绩。刚最先到场群众性创新流动时,我总想着借这个机会,研究一些“嵬峨上”的项目,不屑于日常锻炼所需的小发明、小革新。一段时间事后,因为选题难度较大,我没有研究出成果,白白虚耗了时间和资源。“创客小组”组长告诉我:“技术革新不分大小,只要能提高战役力,就是好点子。”后来,我紧盯锻炼中的一些小成绩,研究出很多管用实用的小发明。

    我认为,作为下层“创客”,要先“垂头看路”,步子稳了再“抬头看天”。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紧贴战位开展小革新,就能结出有助于战役力提拔的创新成果。

    二级军士长戎朋光:我从事装备技术革新近10年,见证了很多“好点子”结出“金果子”。作为旅队群众性创新流动的牵头人,我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简单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好比一味追求技术性,却忽视实用性、可行性。为此,我认为下层单位应当建立相关的装备技术革新“战役力评估标准”,所有项目立项前需回覆3个成绩:解决了什么难点?能提拔若干效率?是否符合实战标准?创新成果推出后第一时间投入实践检验,同时收集官兵看法进一步革新完善,切实与战役力提拔无缝衔接。

    营长汤忠德:下层官兵作为创新主体,聚焦练兵备战是核心请求,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效果一定请求真务实。开展群众性创新流动之初,部分官兵看到旅队出台政策支持,创新成果与赞誉奖励挂钩,一心只想着获奖,花了很多心机,结果却不如人意。

    下层创新的准星,必须对准打赢“靶心”,不能搞不符合实际、不紧贴实战的“花架子”和“假把式”。针对这类成绩,我认为应当建立调研论证、立项科研、实战检验联动机制,勉励官兵深入锻炼场查摆成绩,从锻炼总结会中提取共性困难,让创新成果与备战打仗精准对接。同时,完善优化课题提报、评审验收、成果培育、组织推广等方面轨制机制,推进革新成果转化应用。

    (杨加木、杨至武、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立军整理)

    发布于:北京市
    3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