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2 13:53:39
  • 阅读(1237)
  • 评论(48)
  • 作者丨雪豹财经社 玄介卿

    作者丨雪豹财经社 玄介卿

    01

    5月8日,理想汽车L系列智能焕新版发布;9日,焕新版的全系车型就正式开启了全邦交付,实现了“发布即交付”的节奏。

    发新车,就不免联想到销量。

    理想今年的销量方针是70万辆,客岁是50万辆。有一种观点是,理想今年要多卖20万辆车,这个方针将异常艰苦。原因在于,理想规划的新车型仅有下半年才发布的i8和i6,其他均为改款焕新。冲量的主力,还是在L系列上。而L系列的竞争力正在渐渐被瓦解,经历了分歧水平的下滑。

    短期视角或许没错。但今年能不能到70万辆,从投资视角看,其实不是枢纽成绩。对理想的成长,可以按3年杀青70万辆销量进行底线估值。

    为何2027年杀青70万销量是一个底线估值?这里触及由股价、预期PE、车辆销售均价、净利润率等多个基本面指标搭建的评估模型,不在本篇文章展开。

    简朴说我的结论:只要理想汽车能在2027年杀青70万辆的年销量,仍是一家颇具成长性的公司。

    展开剩余 81 %

    为何仅仅评估2025年的理想销量是不够的?由于忽略了新动力车替代燃油车的底层趋势。

    燃油车会尝试跟上新动力车的进化,但可以预感的是,一个百岁老人,也许率很难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比跑步速率。老人主观上可以有这个意愿,客观上也可以作出积极(堆配置等),但底层限定(动力的传动方式、电子元气件的分布架构等),决定了它会在这场比赛里被渐渐甩开。

    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4月新动力车渗透率是52.3%。这个趋势,在以月为单元的短期内,会有所频频,燃油车的抵挡会极其猛烈,究竟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但在以年为单元的中长时间,暂时看不到逆转的可能性。

    02

    对理想销量的评估周期,可以拉长到3年。从3年的视角看,理想的销量估计会是多少呢?用一个对照保守的方法来估算,这个成绩是对照简朴的。

    2024年新动力车在乘用车销量中的渗透率47.6%,过去3年年均提升约10pt。2025年及之后,预计燃油车的抵挡会相称猛烈,替代进度会放缓,但不会停止。按年提升约5pt,2027年新动力车的新车渗透率来到60%+,看起来是较保守的估计。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历史数据,新动力车中20万以上价格的车型,销量占比在35%至45%之间,估算时取低值35%,并假设价位区间的偏偏好在将来3年相对波动(不波动也没事,由于我们是取低值估算的,预留了缓冲空间)。

    在20万以上的新动力车中,理想的2024年份额约13%,假设第一梯队智驾加成及份额向Top 5聚集的效应影响下,2027年的份额提升到15%,增加2pt,似乎也是对照保守的。

    客岁第四季度的财报中,理想提到了2025年是公司的“海外元年”,这一点在我们的估算中没有考虑。原因很简朴:没有依据来评估海外在3年内会贡献多少销量,所以把它当做一个会有正贡献、但力度未知的“X因素”就可以了,作为底线估算的又一个保底因素。即便现在的底线估算,仍然不够“底”,也还有海外销量补救一下。

    结论就是:理想在智驾、新车型加持下,只需要保持竞争力不显著下滑,就也许率能追随新动力渗透率提升的大趋势,在3年内实现超过70万辆的年销量。

    03

    全体而言,理想处于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赛道。

    幸运的是,理想处于一个蓬勃的行业。新动力车赛道正处于技能爆发早期,在逐步取代燃油车的轨道上迈进。理想身处其中,已依靠“聚焦增程式家庭SUV”跑出预赛区,拿到决赛资格,接下来只要跟上局势,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它的不幸之处也是明显的:这个赛道太卷了。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筛选压力下,大家具有同样强劲的上卑鄙供给链,理想并没有甚么可以保证领先地位的壮大壁垒。或者说,理想在积极挖深它的护城河,但目前为止,远不够深。

    和产业链企业的协同研发是护城河吗?肯定不是,平等体量的偕行花个两三年,也许率也可以做到(包括理想经常拿出来说的空气悬架)。

    智驾是护城河吗?对于中小偕行可能是(数据质量和数量的限定),对平等体量的偕行,也许率不是。智驾会拉大它和中小车企的差距,会帮助它更好地击败燃油车,会给它带来更高的毛利,但很难说,是其他车企(尤其是雷同体量偕行)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套娃设计的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毛利,算护城河吗?也不是。套娃策略的风险和收益一样大,它意味着理想的新车型容错率,比其他车企要小得多。

    目前为止,理想并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中国的新动力车赛道太卷了,形成了所谓的“红皇后效应”:理想需要跑得足够快,才能停留在原地。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报告过一个寓言故事:红皇后报告爱丽丝“必须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1973年,生物学家范·瓦伦将这一隐喻引入进化论,提出物种必须持续进化以应对情况变化,不然将面临灭绝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红皇后效应”。它揭示了竞争与进化的静态关系,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

    04

    在如许的一个情况里,能给外界一些信心的,是理想在产品端表现出来的持续的洞察力,以及创始人的核心思维、纠错本领。

    理想有一位创业节奏感极好的创始人,他固然也有不少缺点,但作为创始人,他有两个远超常人的优点:

    很清楚在甚么阶段,不要做甚么。创业资源有限,不知道放弃的结果,只能是多线铺开,多线平淡。从启动阶段在智驾上的谨慎投入、只聚焦国内市场,到贯彻始终的不做20万以下车型、只做家庭SUV,李想对于阶段重点的节奏把握和贯彻,是极为出色的。

    务实的纠错本领,从不为了证实本身,坚持毛病结论。一位云云乐成的创始人,能做到这一点极尴尬过。这从应对华为M系列对理想ONE的突袭和Mega失利后的快速调整,都能看出来,李想敢于承认本身错了,而且真的会改。

    新动力车的智能进化,尤其是基于大模型的L3级别智驾,是这一波AI革命的直接产物。经由百余年发展,燃油车在枢纽技能进化上已在挤牙膏,新动力车却正处在这一轮技能爆发的出发点。还在出发点,就已把燃油车百年沉淀的技能门槛弯道超车了。

    一家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手机公司(小米),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搞出了一辆性能追平顶级跑车的平替,从传统燃油车阵营的视角来看简直离谱,但现实就是这么发生了。

    一家创业十来年的公司(理想),从0到1带火了一项曾被认为是“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技能,搞出了一个主打“移动的家”概念的奢华SUV平替车型,每年有50万辆销量,这同样弗成思议,但也发生了。

    能预感到的,也许率会发生的情况是,新动力汽车公司还会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筛选和奖励机制下,继续快速进化。

    乐见其成。

    发布于:北京市
    4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