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5 13:29:23
  • 阅读(1508)
  • 评论(13)
  •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焦莹 刘乐 潘毅)据中央播送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正午60分》报道,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覆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勉励中国丹麦商会及会员企业为增进中丹、中欧友好和深化互利合作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指出,希望中国丹麦商会及会员企业继承在中丹、中欧之间施展桥梁感化,为增进中丹、中欧相互了解和友好,深化两边互利合作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覆信在丹麦国内有哪些反响?在绿色低碳进展理念不得人心的背景下,中丹经贸合作有哪些新机遇?特别节目《大国内政》5月25日推出:《这个“童话王国”为何看好“中国市场”?——专访中国驻丹麦大使王雪峰》。

    中国驻丹麦大使王雪峰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近日,习近平主席覆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勉励中国丹麦商会及会员企业为增进中丹、中欧友好和深化互利合作作出新贡献。对于习主席的覆信,丹麦国内有哪些反响?

    展开剩余 80 %

    王雪峰:习主席的覆信在丹麦工商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丹麦工商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丹麦工业联合会,其负责人透露表现,习主席的覆信极大地加强了丹麦的企业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投资合作的决心。

    丹中商业协会负责人也说,他们从习主席的覆信中受到了庞大的鼓舞。中国一直是丹麦的紧张市场,有将近一半在中国的丹麦企业,他们全球的第一或第二大市场是中国。目前有500多家丹麦的企业在中国投资将近1300多个项目。丹麦的企业连续七年参加了中国国际入口博览会,他们从习主席的覆信中感觉到中丹经贸合作紧张性在将来会进一步提升。

    马士基、皇冠集团、诺和诺德等丹麦紧张企业的高层也反响热烈。他们认为中国政策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庞大,丹麦企业对中国经济进展的前景充满决心,愿扩大对华投资,拓展合作领域,深耕中国市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完成互利共赢。

    5月6日,丹麦工商界举办庆贺中丹建交75周年活动(图片来源: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官网)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丹麦有多家知名的跨国企业,另有不少立异项目,它的大部分立异产品都集中于生命科学和制药、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丹在这些领域有哪些合作机遇和潜力?

    王雪峰:大家知道,丹麦生齿只有600万摆布,但是丹麦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进展成就环球注视。丹麦诞生过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5位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从这方面也体现了丹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成就。

    我们和丹麦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起步较早,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合作基础。2023年发布的《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进一步明确,中丹将开展药物和医疗设备、初级卫生保健等重点领域合作,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程度和福祉。

    从合作成果看,我们在医药贸易方面的成绩还是很明显的:去年双边医药贸易额达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中国一些药企与丹麦合作火伴在医药投资、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效果。从丹麦方面看,以诺和诺德为代表的丹麦医药企业,也持续加大在中国投资布局。我们相信中丹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仍有广阔合作空间,也期待两边企业深化合作,为天下提供越发优质的健康产品,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5月19日,“中丹绿色立异日”成功举办(图片来源:科学技术部官网)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您曾经说过,绿色是中丹关系的一抹亮色。2023年,中丹两国共同发布了《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这对促进中丹关系施展了什么感化?目前两国在绿色产业方面开展了哪些合作,有哪些标记性合作项目?

    王雪峰:《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环境、水资源、科教、粮农、海事、卫生等领域合作,标记着两国绿色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程度。

    丹麦在绿色进展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中国也是天下绿色进展的刚强行动派和紧张贡献者,在刚强推进自身绿色进展进程的同时,积极与包含丹麦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务实合作。

    中丹两国在绿色领域合作广泛。在绿色能源领域,丹麦企业同中国供应商合作紧密,一些中国企业对丹麦光伏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另有一些中国企业在丹麦设立研发中心。在绿色航运方面,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绿色燃料的紧张生产基地。2024年(丹麦)马士基庆贺在中国开展业务100周年,他们在上海完成了全球初次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并同中国企业签署了每年采购50万吨绿色甲醇的合作协定。在绿色交通方面,我们中国生产的电动大巴在丹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在丹麦大受欢迎,销量稳步增长。现在在街上经常访问到中国生产的电动车。

    行驶在丹麦街道上的中国品牌纯电动客车(资料图)

    近年来,丹麦企业在绿色领域对华合作也有不少标记性项目。2024年,丹麦企业在江苏常熟投资1亿美元扶植3.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低碳工厂,丹麦企业在中国最大园区扩建项目在浙江嘉兴海盐开工。这些详细项目显现了两国在绿色技术、产业生态上的互补劣势,也预示着两边在绿色领域壮大的合作潜力。

    预测将来,伴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中丹绿色合作有望从现有领域向更纵深的产业链、立异链融会延伸,共同为全球绿色转型、为应对气候变更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于:北京市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