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雯新闻网
夏收、夏种、夏管是整年粮食生产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小满将至,恰是“三夏”农忙时节,全国广袤的野外间,处处可见忙碌的“三夏”生产场景。
连日来,甘肃、河南等北方区域涌现连续高温少雨天色。面对严峻挑衅,各地随机应变,行使良种良法、伶俐水利、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科技,在夏播夏管、防灾减灾中连续发力,为秋季丰产奠基坚实基础。
科技“组合拳”助力抗旱保丰
“我这几年种的是洛阳市农林迷信院供应的耐旱小麦种类,能够减少损失。”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种植大户麦海伟近日担当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宜阳县属豫西旱作区,是受此次旱情影响较大的区域。早在20多年前,洛阳市农林迷信院就最先为该旱作区选育适合的小麦种类。“从外观上看,耐旱小麦往往株高更高。而最大的区别藏在公开,以‘洛旱22’为例,其根系能够到达3米以上,远超平凡小麦。”洛阳市农林迷信院小麦所副所长吴少辉说。
如今,该院的育种团队已是第四代,选育的“洛旱”系列小麦种类,在河南洛阳、三门峡以及陕西、山西等旱作区大面积推行应用。
“我们针对旱情做了充足筹备,对粮食生产有实足的信心。”吉林省大遐畜牧场农业公司总经理刘启雷告诉记者。他们地点的松原市乾安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年均降雨量不敷400毫米,“雨停地干、十年九旱”是外地农业生产的常态。
展开盈余 64 %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的智能化田间经管控制室,记者看到,玉米发展所需的水份和营养通过电脑系统迷信配比,只需轻按按钮,就可以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
刘启雷介绍,他们采用了吉林省农科院供应的水肥一体化技能,借助遍及田间的各类传感器,农田时刻“做体检”,作物也能“启齿说话”,玉米根系区域的土壤得以连结最好的水份和营养状态。
“通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浅埋滴灌等技能,我们每亩地可以节约26吨水,大大提拔了水份与化肥的行使率,大幅提拔了粮食产量。”刘启雷说。现在,该公司采用周密收获、水肥一体化、行走机械北斗导航等现代农业技能,完成全要素生产率提拔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多措并举护航夏粮生产
粮食生产基础在耕地,命根子在水利,前途在科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白马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永杰托管和流转了1.8万亩土地,他对本年的收成充斥信心,“多亏了高尺度农田,现在灌溉条件异常方便,我们已浇过4遍水了。”徐永杰说。
3月以来,在河南省水利厅组织下,省属大中型水库下泄水量11.51亿立方米,全省235处大中型灌区开闸引水,累计引水23.92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43.44万亩次,补源面积307.9万亩次。
同样遭受旱情的还有甘肃省定西市。本年,定西市清闲区累计降雨量仅44毫米,较往年同期锐减约20%。关键时刻,定西市充足施展引洮供水工程的“性命线”作用,建立水资源邃密化调度系统,将有限的水资源精准输送到最急需的农田,灌溉笼盖面积扩展至120万亩,有效缓解了农作物“干渴”危急。
此外,外地大力促进科技抗旱,“一方面行使覆膜保墒技能提拔土壤保水本领;另一方面依托伶俐水利工程,行使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控制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精准调度水源,为迷信灌溉供应精准数据支持。”定西市清闲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步青介绍。
在抗旱减灾的一线,处处都有农业科技人员的身影。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双城村,村民们在镇村干部和农技专家引导下,连夜修筑拦水坝,将蓄积的水源引入田间。由50余名农技人员组成的服务队深切一线,展开“一对一”技能引导,从水肥一体化经管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方位提拔农作物抗旱本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18个小麦专家引导组,坚守在麦田经管一线,连系地方技能力量,引导农户展开迷信灌溉,只管让每滴水都能精准滴灌到麦田。
从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科技正成为全国抗旱保丰产的关键助力。这些立异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旱情影响,更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供应了坚实支持。(记者 杨仑 颉满斌 张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