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1 17:00:20
  • 阅读(6953)
  • 评论(52)
  • 20多年来,乌日根达来从治沙排头兵成为致富带头人——

    党旗在下层一线高高飘扬|“治沙种树是我的使命”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几天前的一场雨,让库布其戈壁要地的沙土地变得坚实湿润。清早时分,简单应付一口饭后,乌日根达来套上一件米黄色夹克,随手戴上茶色墨镜,召唤上30多名植树工人,驾车出发,15分钟抵达植树现场。

    植树工人们拿着克己的种树工具,熟练地将一棵棵杨柴幼苗插进沙地里,不一会儿,几行齐膝高的杨柴苗就在沙地里“安了家”,顶风招展。

    在植树现场,乌日根达来走路很快,一些年轻小伙子都跟不上他的脚步。指挥工人干活时,他也体现了快的节拍,“赶紧的,把树苗弄好”成了他的高频词。

    “我们要趁着下雨土地坚实的时候多植树。”乌日根达来告诉记者,“刚下过雨,沙土里有水分,多补种些杨柴苗,更简单活。”

    忙不外来时,乌日根达来会本身上阵开起铲车,铲平沙地上的沟沟壑壑。“这都是种树29年来必备的作业,工人要有事,就得本身上手。”乌日根达来讲。

    展开盈余 74 %

    今年57岁的乌日根达来,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最先每天扛着铁锹种树,多年来,他不仅在家乡治沙种树,让戈壁披上绿装,还带领当地农牧民依托治沙实现致富,用实际行动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义务与承当。

    乌日根达来的家乡位于中国第七大戈壁——被称为“殒命之海”的库布其戈壁要地。30年前,这里黄沙连绵、沙尘暴频发,产业底子薄弱,农牧民生存受到严峻威逼。看到故里日渐被戈壁吞噬,他下定决心要转变家乡的生存情况。

    “小时候,一场大风就可以把羊圈埋了,沙丘一年能往前促进十几米。”乌日根达来讲,库布其戈壁一年四季疯狂残虐的黄沙,成了他幼年时最深的影象。

    为了转变居住情况,1996年起,乌日根达来将家里仅有的50只羊全部卖掉,买回树苗最先治沙种树、绿化戈壁。早先,因为缺少履历,乌日根达来种植的树苗成活率不敷30%。转机出目前杭锦旗当局修建穿沙公路期间,乌日根达来主动参与公路修建,并向固沙造林技术人员学习打沙障、栽修长等固沙技术,同时试探出挖坑、栽树、浇水三步合一的“水冲植树法”,服从提拔数倍,成活率跃升至90%以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停没有停下种树种草的脚步。本身家的1万多亩林地、草地都种满了,他就承包周边农牧民的荒地种;一个人种不外来,就雇人一起种。这些年,他光承包种树也种了七八万亩,种植近50万株树木。

    之后,他把眼光瞄向了整个库布其戈壁。过去20多年里,迥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日根达来带领周边牧民,以刚强信念和顽固意志,连续不懈与戈壁抗争。他还和杭锦旗的治沙豪杰们采用“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步伐,累计治理戈壁达840多万亩。

    看着昔日黄沙漫漫的故里披上了绿装,生存情况和生存条件也越来越好,像乌日根达来一样的当地农牧民都最先加入到生态扶植的雄师中。

    从2003年起,乌日根达来和当地农牧民前后参与“三北”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珍爱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截至2024年,在乌日根达来的努力和动员下,他地点的图古日格嘎查10万余亩戈壁恢复了植被、披上了绿装。靠着在戈壁里承包种树,他家也产生了变化,本来40平方米的小土房变成了如今200平方米的红顶砖瓦房,养殖牛羊达140多头(只),每年纯支出20万元左右。

    “一个人种树治不住库布其戈壁,人人都着手才有希望。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无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乌日根达来决心要带领农牧民经过治沙种树实现绿色同享、共富。

    这些年,他常常向当地党员群众传授治沙技术,自动参与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戈壁治理攻坚战和黄河道域生态珍爱。在他的动员下,周边农牧民主动植树造林,创新种养殖模式,大批农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中,每年户均支出近20万元,实现了经济、生态、墟落振兴协同发展。

    20多年来,乌日根达来将满腔热忱和大部分精力投入治沙种树奇迹中,由“门外汉”变成“土专家”、由治沙排头兵成为致富带头人,他用实际行动解释了新时代治沙人的义务与承当。乌日根达来前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区造林绿化标兵、全国劳动圭臬标准等声誉称号。2024年,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鄂尔多斯市优秀共产党员。

    “治沙种树是我的使命,再苦再累也不怕,我很自豪,无怨无悔。”乌日根达来讲,朴质的话语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发布于:北京市
    4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