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0 18:56:31
  • 阅读(8063)
  • 评论(53)
  • “从前办场丧事得摆二三十桌,现在统一‘一碗烩菜’,花销间接减半,邻里间也不用攀比了!”谈及刚办完的丧事,甘肃省漳县马泉乡骆家沟村村民杨凯掰着指头算起经济账,“村口贴着新订正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我们老百姓随着学,负担轻了,心里也舒坦。”

    近年来,漳县以移风易俗为重要抓手,通过制度创新、多元宣传、典型带动、实践融合等多方面发力,让文化乡风在武阳大地蔚然成风,为墟落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制度引领:以“硬束缚”排除成规“软阻力”

    漳县将移风易俗作为墟落治理的枢纽环节,出台《治理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化乡风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划定彩礼上限、酒席标准等具体细则,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化新风俗。其中,推行的“一碗烩菜”办丧事新规定,实在为群众加重了经济负担和情面压力。同时,结合实际订正完善村规民约,充足发挥群众自治作用,规范婚丧嫁娶行为。自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报备婚丧事宜达2150余起,党员干部充足发挥先锋圭臬标准作用,带头落实婚丧嫁娶指导标准,构成了良好的“头雁效应”。

    创新宣传:接地气聚民心,新风理念入脑入心

    为了让文化理念更容易被群众接受,漳县采用了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盐井镇组建了快板宣传队,队员们用富有地方特点的方言快板,传唱“高额彩礼咱不要,款项难买好姻缘”等朗朗上口的词句,以轻快的节奏、通俗的语言将移风易俗政策传递到群众心中。东泉乡推出“板凳会”,志愿者与村民围坐在村口、天井等地,像拉家常一样交流,倾听村民的需求和想法,及时化解抵牾,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播文化理念,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此外,针对“准丈母娘”“媒人”等在婚俗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枢纽群体,全县开展座谈会200余场次,通过面对面的相同和引导,排除攀比风气,从泉源推动婚俗革新。

    展开剩余 49 %

    典型示范:身边榜样带动,激发文化盲目

    漳县积极培育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通过“红黑榜”动态评选、“积分超市”鼓励机制等载体,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马泉乡闫迎来夫妇深明大义,主动将10万元彩礼全额返还给新婚后代,成为全县“零彩礼嫁女”的标杆榜样。金钟镇集中赞誉“移风易俗示范户”260余户,通过物质嘉奖与精神褒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让文化行为得到肯定和鼓励。同时,全国道德圭臬标准提名奖获得者王满福、扎根教诲一线四十载的“甘肃大好人”本科生等先进人物的动人古迹,通过巡回宣讲、百姓讲堂等形式广泛传播。让群众在身边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教诲,构成了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俗,构建起全民参与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生态。

    实践融合:志愿服务赋能,乡风抖擞新活气

    依托新时代文化实践阵地,漳县打造了39个特点品牌项目,为乡风文化扶植注入了新活气。“巾帼红娘团”积极其只身青年牵线搭桥,在促成美好姻缘的同时,倡导简约婚礼,反对铺张虚耗和高额彩礼,已当选省级文化实践品牌库。“爱心食堂”针对留守老人用餐难题,为他们提供温暖的餐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情,增进了村社的凝聚力。“流动照相馆”志愿者穿越于田间地头,免费为乡村群众拍摄婚丧嫁娶、家庭团聚等人生重要时刻的影象,累计服务2200余人次。用镜头定格生活中的美好刹时,为一个个家庭保存了宝贵的温情记忆,让文化实践的温暖触达了每个角落,让群众实在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文化的气力。

    从曾经的“高额彩礼”到往常的“零彩礼嫁女”,从“流水席攀比”到“一碗烩菜寄哀思”,漳县以移风易俗的“小切口”,实现了乡风文化的“大变更”。往常,文化新风吹拂在武阳大地的每个角落,为墟落振兴绘就了“村美、人和、业兴”的生动图景。(周兆云)

    发布于:北京市
    2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