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23:44:37
  • 阅读(1232)
  • 评论(44)
  • 记者 郑晨烨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2025年的中国商业航天,开始加速向前奔跑,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旌旗灯号就是,2025年民营航天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负担起以往由“国家队”主导的系统级工程。

    5月19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纳星空”)获悉,该公司已正式确认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中标金额高达8.04亿元人民币。

    对于一家建立于2017年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一体量的定单意义不言而喻。

    无独有偶,同样正在5月19日,星河动力航天公司正在山东邻近海域美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发射任务,顺利将“天启星座”一期第34—37星共 4 颗卫星搭载送入高度 850km、倾角 45°的近地轨道;正在此前的5月14日,成都的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也成功发射了号称“全球首个”的太空计算星座。

    展开盈余 82 %

    “国内商业航天的星座建设,正从已往的‘单星验证’、‘实验探索’阶段,加速迈向‘批量制造’、‘规模组网’。”一位长期关注商业航天赛道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

    加速奔跑

    5月18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四川省)公示,微纳星空公司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该星座此前已获国家发展革新委核准,项目中标标的额为8.04亿元。

    记者从微纳星空处了解到,该公司此次中标的“环天卫星星座”项目,旨正在为四川眉山地区提供空天数据来源、加强多类型遥感数据猎取本领,扩大卫星运用场景。

    凭据招标项目要求,微纳星空将按计划完成10颗遥感微小卫星星座(包括4颗光学卫星,6颗SAR卫星)的研制,并举行卫星发射组网。

    对于微纳星空这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言,承接如此规模的“总承包”项目,负责从卫星研制、发射组网乃至后续大概的地面系统建设,已远非早年民营航天企业更多负担分系统或配套任务的脚色可比。

    而这种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乃至主导的模式,正成为天基“新基建”海潮中的一个新方向。

    公开信息显示,微纳星空建立于2017年8月,作为一家相对年轻的商业航天企业,其正在2018年完成数万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2019年和2020年离别完成逾亿元的A轮和A+轮融资,2021年的B轮融资金额达到3.5亿元,2022年的B+轮融资亦达数亿元。

    值得注重的是,正在2023年12月完成的数亿元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调基金二期”)领投,创维投资、国华投资等机构跟投,融资将首要用于“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新一代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拓展”。

    就正在微纳星空定单消息确认前不久的5月14日,成都的国星宇航也以“一箭12星”的形式,成功将其“太空计算星座”的首批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国星宇航官方消息,此次发射是其“星算”计划的首次大规模部署,后续星座组网仍正在规划之中,其目标是构建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如果说卫星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是“需求端”的放量,那末运载火箭的批量化、低本钱发射则是“供给端”的关键保障。

    与微纳星空8亿元定单正在同日引发关注的,还有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下称“深蓝航天”)宣布其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正式托付。

    据深蓝航天方面介绍,该基地占地75.2亩,总修建面积2.08万平方米,未来将负担其“星云一号”液氧石油可回光复用运载火箭的总装集成任务。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正在开业典礼上表示,这是公司“从技术验证向批量化妆配过渡”的重要战略基地。

    据记者了解,深蓝航天火箭总装基地配置了柔性化智能总装系统,可实现6生机箭并行装配并支撑快速换型生产;同时还集成了包含协作机器人帮助装配工作站、自动化焊接工作站及数字孪生检测平台正在内的智能制造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

    深蓝航天相干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先辈制造本领的引入,旨正在显著提拔火箭的生产服从与质量,为公司未来“一年一迭代”的大运力火箭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商业化托付”奠定基础。

    春风劲吹

    中国商业航天今日之“加速率”,离不停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从2020年国家发展革新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领域,到2024年政府工作呈报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国家“新增长引擎”,再到2025年被进一步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赓续提拔。

    从《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到工信部公布的《“十四五”信息通讯行业发展规划》,一个又一个重要文件,均明确提出要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培养强大空间运用产业,初步构成笼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这些规划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调。

    政策的驱动,其实不单单停留正在微观层面。

    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鼓励官方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支撑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庞大航天工程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持续出台,同时,政策层面也夸大正在可重复使用火箭、先辈卫星平台、SAR等有效载荷技术、星间链路、正在轨智能处置惩罚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举行攻关,并着力推动产业链供给链的优化进级。

    顶层设计加速推动的春风之下,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商业航天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赛道,竞相布局。

    比方,深蓝航天无锡基地的建设就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专项政策支撑,深蓝航天的B2轮融资也是由无锡高新区投控集团领投。

    正在深蓝航天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开业典礼上,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此举实现了无锡高新区正在全市商业火箭总部及总装项目上的“力拔头筹”,并将动员地方航空航天产业的崛起。

    北京市公布的《加速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举措计划(2024—2028年)》,其目标亦直指正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光复飞,并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其支撑重点涵盖了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低本钱高区分率SAR卫星研制到大规模星座建设与运营等全产业链环节。

    上海市则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星座建设等劣势企业赋予政策支撑,鼓励链主企业整合资源。广东省公布的举措计划,则致力于构建“双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从火箭、卫星到运用的全笼盖产业链,并对星箭制造、天地往返、星座组网与测运控、空天信息及时处置惩罚等核心技术攻关赋予激励。

    正在《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举措计划(2025—2030年)》中,亦提出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据艾媒征询及华经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的数据分析,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元至2.8万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因其全天候、全天时成像的独特劣势,市场规模也连结着妥当增长。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全球SAR图象市场规模正在2024年为14.555亿美元,估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约28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8.4%。

    公布于:北京市
    2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