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3 08:13:09
  • 阅读(6590)
  • 评论(25)
  •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音讯(记者 庞婷)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旧事发布会当天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到今岁尾,北京市森林笼盖率将达到45%,扶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模区20处,加快房山长沟泉水国度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并积极推进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建成天然带558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目前,北京的森林笼盖率达到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笼盖率突破91%,79处总面积3680平方千米的天然保护地串联成网,延庆野鸭湖、门头沟褐马鸡栖息地等枢纽生态廊道实现贯通,百花山天然保护区将积极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形式。

    展开盈余 68 %

    林晋文介绍北京花园城市天然带(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2021年以来,北京市创新实行天然带扶植,打造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绿洲。在城市公园、林地绿区域域内保留较大面积且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区域,通过保留枯木落叶、恢复乡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虫旅店、悬挂人工鸟巢、改造小微湿地等措施,建成天然带558处,包括生物多样性树模区、生态保育小区、OECMs潜力区等(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团结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为刺猬、松鼠、昆虫、鸟类等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留下栖息繁衍的空间。“近年来,我们还针对黑鹳、褐马鸡等重点物种专门设立野生动物保育小区。就在今天(5月22日),北京市的国度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的保护小区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正式挂牌。”林晋文说。

    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

    从物种监测、数据阐明到"大众参与,科技赋能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构成全链条解决方案。北京市创新打造“天空隙一体化”监测体系。1500多台红外相机与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构建起生态感知神经网络,各类保护地累计捕捉生物多样性图象近百万张,智能识别罕见植物1455种、鸟类283种。卫星追踪器的使用,科学记录了北京雨燕的种群动态和迁徙纪律。松山天然保护区积极打造智慧保护区,在监测保护智慧平台扶植上实现抢先。国内首个上线的“古树数字博物馆”收录了全市古树名木的底子信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明,打造沉浸式的线上古树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绿色记忆。北京还通过科技助力,因地制宜扶植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从古树名木个别保护向古树名木生境全体保护的转变。

    经过科学的监测和统计,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较2024年612种新增8种,且全部为鸟类,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各种群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在全国建立了47处麋鹿迁地种群。

    随着生态旅游、天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家当加速进展,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园鸳鸯戏水、翠湖湿地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从明星“打鸟”到市民观鸟,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都已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花开北京”“京果飘香”“多彩京秋”“京华飞羽”四季品牌流动构成了花园城市的“文明名片”。“森林音乐会”“二十四节气歌”等文明IP创新推进生态代价转化。“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流动,以年宵花为主的家庭园艺产品贩卖额超18亿元。3家森林疗养基地、19条古树主题游线让市民在天然之美中劳绩身心健康。随着“天然北京·发明”小步伐的推出,越来越多市民朋友化身“天然之友”,用手机记录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故事。

    京津冀晋蒙五地山水相连,草木相依,联防联控机制成效明显,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监测实现信息互通,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率达100%。北京通过支援周边区域扶植无害生物防控体系,团结展开检疫专项行动,为华北区域2.8万平方千米生态屏障筑牢平安防线。这种跨区域协同保护形式,正在为全球特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方案”。

    发布于:北京市
    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