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正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这标记着我国正在海上碳封存利用技术领域完成重大突破。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间隔深圳东北约200千米,功课水深约90米。项目经过“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油田开辟伴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以每小时8吨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至1600米的油藏,既提升原油采收率,又完成二氧化碳永久封存。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功课区主任工程师 熊书权: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完成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进级,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项目所正在的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无人化远程操控、自主发电与电力组网、油气水综合处理等众多功效模块。为完成“封存+驱油”双方针,平台新增二氧化碳紧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零碎等枢纽装备,构建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装备国产化率达100%。
睁开剩余 71 %二氧化碳注入的“绿色通道”如何构建?
原油开采常面临地层能量枯竭,原油流动性差等难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辟的新兴技术本领,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结构的重要领域。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如何正在海底构建二氧化碳回注“绿色通道”?经过实地拜望来揭开技术密码。
正在恩平15-1平台下方,一口深达3243米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井承担着二氧化碳回注的焦点任务。相较传统油气井,面临井筒完备性标准高、注气管柱复杂和正确注入难度大等诸多工程挑衅。技术人员采用“老井新用+分层注气”模式,创新性地将老油气井改革为二氧化碳专属通道。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地区钻完井项目司理 宋玲安:我们正在狭隘井筒内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测控一体化零碎,可实时监测各层位注气量和气密性,确保二氧化碳“听从指挥”,既不逃逸也不串层。
为了更仔细地掌握井下情况,技术人员正在油管外壁敷设了数千米的光纤,这些光纤就像井筒的神经末梢,能够将井下每米的温度变化、流量颠簸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平台中控室。海弘智能完井零碎的应用更是一大亮点,它经过空中液压零碎远程控制井下注气阀的开度,能够正确调控每层的注气量,完成了注气过程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项目预计可向海底注入二氧化碳约10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超1200万棵。项目的成功投用为海上原油生产注入动力,并为后续油气田开辟以及沿海企业的大规模减排开放供应了“技术模板”。
我国正加速促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
陆地作为碳封存的“自然宝库”,因远离人口密集区、封存容量大,正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蓝海”。近年来,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迅速,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推进陆地碳封存从实验走向规模化应用。
正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正在珠江口,白云气田群7个气田的二氧化碳接纳项目于2024年8月正在珠海投产,年生产食等第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完成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惠州32-5平台伴生机接纳脱碳项目每年可接纳伴生机超700万立方米。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功课区油藏司理 程佳:现在全球共有65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项目,但大都集中正在陆上,海上项目寥寥可数。中国海油现在共建成4个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和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同时,还正在计划扶植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央的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央和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扶植的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央。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供应广阔空间。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正从单点示范走向集群化发展。现在,中国海油已正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运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构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