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17:52:26
  • 阅读(6083)
  • 评论(57)
  • 在当前国内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2025年的保险业,正在履历一场偿付能力“保卫战”,各大险企纷纷通过增加注册资源和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补血”。

    5月14日至16日短短三天内,鼎和财险、国富人寿、中华团结人寿三家险企相继披露增资计划,合计拟增资约26.78亿元,而这仅仅只是此次“补血潮”的冰山一角。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年内全行业实际获批增资规模已达36.73亿元,叠加496亿元债券发行规模,年内“补血”总额已冲破53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约140亿元。

    具体来看,5月14日,鼎和财险在官网发布通告称,以公司资源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按持股比例同比例转增注册资源,注册资源从约46.43亿元增加至60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13.57亿元,各股东持股比例稳定。该变更注册资源事项待国家金融监视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批准后生效。

    据悉,鼎和财险上一次增资还是在2021年,且属于扩股增资,没有同于此次的资源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源。彼时,鼎和财险引进计谋投资64.51亿元,个中16.25亿元于2022年4月获批后计入注册资源,使其注册资源变成46.43亿元。

    对于这两种没有同的增资方式,北京排排网保险署理有限公司总司理杨帆解释道,资源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源是指公司将累积的资源公积金按股东持股比例转化为注册资源,从而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源规模。这种增资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股东权益总额连结稳定,仅会计科目发生调整;二是各股东的持股比例维持稳定,没有会导致股权稀释;三是增资过程没有涉及现金流动,能够有效节约公司现金流。比拟之下,股权增资是通过发行新股或转让现有股分的方式引入新股东或增加现有股东持股,这种增资方式会改变公司的股权布局,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持股比例被稀释。

    展开剩余 70 %

    我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也进一步表示,虽然资源公积金转为注册资源没有会改变企业净资产总额,但对于鼎和财险来说,其一,更高的注册资源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其二,稳定的资源布局能增强市场信心。面对庞大多变的市场环境,充足的资源能够让公司在经营中更具韧性,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5月15日,国富人寿也发布通告称,已于4月28日召开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富人寿保险股分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源的议案》,如增资扩股获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国富人寿注册资源将由目前的约19.26亿元增加至约20.47亿元。

    本次增资每股单价为1.18 元,增资规模约为5084.75万股,广州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现有股东,增资后将持有股分约 5.19亿股,持股比例为25.37%,以货币方式向国富人寿合计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

    紧随其后,5月16日,中华团结人寿发布通告称,公司已于4月30日召开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中华团结人寿保险股分有限公司拟增加12亿元注册资源金的议案》,同意公司注册资源金由29亿元增至4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3家险企之外,年内还有别的8家也披露了增资计划,11家合计拟增资规模达279.24亿元。

    而在债券发行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2025年共有11家保险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增强资源实力,合计发债规模达496亿元,个中资源增补债规模为39亿元,永续债规模为457亿元。

    实际上,保险公司的“补血潮”在2023年便已现出眉目。据了解,2023年险企发债规模就已冲破千亿元,2024年则进一步到达1175亿元,并有多家险企扩股增资,合计“补血”超1400亿元。而募集资金的用处也无外乎用于增补资源、提高偿付能力和支持业务持续康健发展。

    对此,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我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分析称,跟着利率持续下行,保险行业的义务准备金和偿付能力充足率会持续承压,是以为了维持行业偿付能力水平充足以支撑业务发展,险企仍需要外生性的资源增补,包括股东增资和发行资源增补债等方式。

    东海证券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陶圣禹也表示,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源认可更为严格,最低资源要求有所提高。跟着保险业务规模的没有断扩大,险企的产物销售和投资的扩容均需要资源支撑。资源的注入既能增强行业整体实力,稳定发展节奏,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也能提升资源运用的灵活性,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劣势,为资源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进实体经济发展。

    而对于险企未来应当怎样继续打好这场偿付能力“保卫战”,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指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率来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同时,还应加强风险管理,合理设置资产,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增值;放弃已往的集约型资源运用模式,科学高效地统筹业务布局,没有断提升投资策略回报率,才能在“补血”的同时,提升险企的“造血”能力。

    发布于:上海市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