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10:42:50
  • 阅读(2501)
  • 评论(29)
  • 千龙网河北邯郸5月18日讯(记者 刘美君)触摸汗青肌理,感觉科技脉动,共话融会愿景。5月18日,"两岸一家亲 融会发展燕赵行"活动在邯郸举行座谈会。由全国台联联合京津冀三地台联主办的这场交流活动中,京津冀高校台湾大先生围坐一堂,用三天走访见闻,将文化震撼、家当窥察与生活感悟娓娓道来,让“两岸一家亲”从理念化作可感知的温度。

    “两岸一家亲 融会发展燕赵行”活动座谈会现场

    “第一次站在邯郸街头,三千年未改的城名让我刹时‘破防’。”南开大学汗青学院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徐东浩的开场白,勾起大家的回忆。他说起“数典忘祖”“胡服骑射”这些从小耳熟能详的成语,眼中满是兴奋。作为文博专业先生,响堂山石窟让他驻足很久:“那些历经千年的佛像和壁画,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这不仅是我的专业追求,更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计划专业的艾瓖,同样在邯郸的文化瑰宝中劳绩惊喜。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她赞叹于现代科技如何让古老文物抖擞新生;走进峰峰陶瓷事情室,传统工艺与现代计划的碰撞更让她眼前一亮。“从前总以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这次才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充满性命力。”

    展开盈余 65 %

    同校绘画系的林蓁昀,则被石窟艺术深深吸引。“这里的每一处雕刻、每一笔彩绘,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她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些元素融入我的作品,让更多台湾的朋友看到大陆的汗青文化。”

    “两岸一家亲 融会发展燕赵行”活动座谈会现场

    “邯郸的古今交融太奇异了!”对外经济商业大学罗立洁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发现,“一边是留存齐备的汗青遗迹,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这里,汗青和现实好像无缝衔接。”她特别提到响堂山石窟的数字化展示,“科技让古老的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真酷!”

    初次踏上河北地皮的王悦竹,邯郸的统统都让她感到新鲜。“书本上的笔墨酿成眼前的实景,我才真正读懂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汗青系的林松泉难掩兴奋:“邯郸的汗青文化底蕴很深厚!作为汗青系先生,我对这座乡村的文化遗址充满好奇。”他回忆起参观响堂山石窟和文化老街的经历,“那些斑驳的石壁、古朴的街巷,处处都能感觉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他略带遗憾地说,“短短几天根本不敷,希望未来还能再来邯郸,更深入地探寻这座古城的文化密码。”

    中央美术学院王富生的发言带着两重情感:“河北像我的‘半个家’,但台胞就业政策的区域差异也曾让我困惑。” 全国台联党组成员、副会长郑平立即回应:“取消港澳台就业允许制度已全国落地,法科生实习、高校招聘等细则正在加速一致。”他以邯郸台青陈鈺淇的咖啡店为例:“从磁州窑杯到台湾咖啡,一杯‘融会特饮’背后,是政策膏壤与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

    邯郸人社局现场推引才“政策包”

    邯郸人社局覃银桥现场亮出引才“政策包”:提供最高100㎡、5年租金优惠的人才公寓;博士、硕士每月最高可获5000元生活补贴;设立科研提升、职称评定专项奖励;发放"英才卡"实现公交收费、就医绿色通道等专属服务。“去年落户的台青文创团队,3天完成工商注册,还得到10万元创业补贴。”具体案例与数据支撑,让座谈会变身"机遇说明会"。

    两小时的交流,没有远大口号,只有城砖温度、咖啡香气与政策细节交叉的真实感悟。当"两岸一家亲"从活动标语化作青年眼中的光芒、笔下的规划,这场邯郸之行早已超越行程自己——它是文化寻根的路标,是融会发展的缩影,更是两岸青年携手筑梦的新出发点。

    2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