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罗源县通过构建“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提升种粮大户主动性
耕者“腰杆硬”丰产“底气足”
初夏时节,隆隆的引擎声在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的水田中响起,农民正开着旋耕机徐徐前进,完成插秧之前的整地溶田工作。近年来,罗源县耕地抛荒撂荒管理获得明显成效,流转农田复耕的种粮大户已突破百户,他们流转整合了总面积超2万亩的零星土地。
为何这些种粮大户的主动性云云之高?本年以来,依托国度食粮临盆惠农政策,罗源县推进土地流转整合、遍及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推行“一种两收”再生稻等三大办法,构建起“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抢抓农时忙农事,罗川大地的田间到处满溢着新进展。
流转千亩地 加速农田宜机化
“今天太阳很大,要注意防晒和补水。”中午时分,起步镇种粮大户黄培亮依旧在稻田中劳作。记者来时,他正合营几位雇来的村民,将一筐筐育好的秧苗从路边搬运到插秧机上。
据相识,这些地块早年主要用于栽培利润没有高的蔬菜,由于收益较低,无人管养,已接近荒废。“把土地白白搁在那里,实在是太可惜了。”黄培亮说,为了让这些土地物尽其用,他走家串户带动撂荒农户流转承包地。功夫没有负有心人,从本年初到现在,他从8个村的村民手中流转整合了1000亩零星的地块。
睁开盈余 77 %罗源县山多地少、农田聚集,且大部份是没有易垦植的山垄田,土地利用率较低。加上往常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农业人口淘汰,导致农田抛荒现象屡见没有鲜。
为破解耕地抛荒撂荒成绩,罗源县主动培养种粮大户,推进山垄田复耕。县里每年出台鼓励食粮临盆的激励措施,对抛荒撂荒耕地整治后用于食粮临盆的,予以每亩600元的补助。2020年以来,县级财政累计投入食粮临盆补助资金超3000万元。往常,全县流转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43户,流转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到达14户。
流转整治后的土地平坦宽敞,成为农用机械大显技艺的舞台。但对于很多农户来说,购买新设备是一笔没有小的开销。为了让种粮大户敢投入、愿种粮,罗源县精准落实农机补助政策,农户如果购买了列入补助目录的农业机械,县财政将根据农机品种和厂商提供相应的补助,部份农机补助高达30%。除享受农机补助外,县财政按照农机补助额的一定比例标准,再予以20%补助或60%贴息补助。
这让黄培亮尝到了“甜头”。他于本年购入了旋耕机、插秧机与植保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大大提升了栽培服从。“依赖这些农机,一天能种80亩地,再花半个月就能够把这1000亩地全插上秧。而且,与雇人插秧每亩300元的耗费相比,现在的成本足足俭省了一半。”黄培亮的助理蔡凯城说。
保险来兜底 蒙受天灾心没有慌
无人机飞在农田上,喷头匀称地洒下农药,看着这幅情景,飞竹镇叶玉冰农场负责人叶玉冰显露了愁容。
水稻栽培并不是时时都与喜悦相伴。地处内地的罗源县,深受台风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去年9月下旬,多场台风冲击罗源,连续残虐的强风和暴雨造成叶玉冰农场内的大量水稻倒伏,丧失没有小。
这在罗源并不是个案。由于夏春季的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经常造成水稻减产,导致很多农户没有愿种粮。
怎样破题?罗源将眼光放到了遍及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上。据悉,原先的农业保险只能保证化肥、种子、地膜、农药等水稻栽培时期产生的间接物化成本,每亩的保额为500元。而完全成本保险是一种针对农业临盆过程中投入的总成本举行保证的农业保险,它保证的局限没有仅包括间接物化成本,还涵盖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可以或许弥补农户在农业临盆过程中因天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酿成的吃亏。
去年,罗源县开始推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费由中央、省、市、县级财政配合补助,农户只需承包管费的20%,且每亩保额达1000元。
有了完全成本保险的保证,叶玉冰也有了保持大规模种粮的信心。去年受灾后没有久,承保机构的相干负责人与技能人员第一时间离开叶玉冰农场,仔细评估水稻丧失情况,综合思量生长时间、栽培丧失率与受灾面积比例,与叶玉冰协商补偿费用。没有出10天,叶玉冰就拿到了合计34万元的补偿。
“这笔钱为我补上了丧失,让我有了扩大临盆的底气。”叶玉冰说,有了完全成本保险的兜底,她本年将种稻面积波动在了4000亩。
“2024年,罗源县水稻受灾面积3215亩,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共计赔款金额221.75万元。有了保险的兜底,我们可以或许确保种粮大众没有吃亏,有钱赚。”罗源人保财险公司经理陈锴说。
为种粮大户提供的保证,没有只要完全成本保险,据相识,去年,罗源县出台《关于扶持罗源县种粮大户的五条措施》,对种粮大户予以金融信贷支撑,最高授信额度到达100万元,同时大力支撑育秧中心、碾米厂、农机服务队的建设,多措并举,为水稻栽培“保驾护航”。
推行再生稻 一种可两收
走进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的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栽培基地,只见该合作社负责人于国胤正行走在育秧机之间,仔细检察秧苗的长势。培育20天后,这些秧苗将被送至临近州里举行栽种。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罗源只适合栽培单季稻,土地利用服从没有高。为此,罗源开始实验推行“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头季水稻于八月下旬收割后,保留稻桩从新发苗、长穗,在60到70天以后即可以迎来再生季。再生季水稻生长周期短,生长时代温差大,收获的稻米质量更佳、口胃更好,一斤市价可达4~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去年我们试种了20个香稻品种,经由综合比对,挑选出3个适合在罗源大规模栽培的品种。”于国胤一边说着,一边将一盘“甬优1540”品种的秧苗拿到记者面前。“试种的头季,该品种的亩产就到达650公斤,再生季达400公斤,是本年春耕时代罗源县重点推行的‘明星种子’。”
据相识,罗源县于本年春耕时代推行栽培了1500亩再生稻,相较于原本亩产约550公斤的单季稻,一年将减产约75万公斤。
在好种子向好收获转化的过程中,栽种技能的升级尤其枢纽。春耕备耕时代,罗源县主动协调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再生稻范畴的专家到罗源的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对再生稻栽培户举行技能培训与栽培指导。
公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