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09:40:09
  • 阅读(4334)
  • 评论(54)
  • 中新网太原5月15日电 题:千年古迹获重生 解密太原文保新思绪

    中新网记者 胡健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奠园林,不管是榫卯结构的木构件,照样附着其上的彩绘壁画,均凝聚着现代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然而,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是庞大的跨学科挑战,需正在文物保护学、质料迷信、艺术史与现代技术之间寻求平衡。如何正在修复中实现“修旧如旧”,让千年彩绘连结“原汁原味”,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站正在水镜台斑驳的戏台上,青金石与朱砂的交叠处,还保存着明代画工运笔的起承转合。近年来,晋祠博物馆开展水镜台保护补葺工程,针对彩绘颜料层起甲、龟裂、表面净化等病害,决意采用渗出加固技术波动受损部位,正在阶段性防护中以定制软质质料包裹彩绘构件同步补葺屋顶结构,最终应用显微分层修复技术,对颜料层进行邃密化处置惩罚。

    正在此历程中,“最小干预、最大存真”理念贯串一直,既避免重新描绘笼盖汗青陈迹,又经过数字化建档与三维扫描技术完整留存质料特性、工艺细节及汗青信息。近年来,太原市践行“保护第1、加强经管、发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事情目标,深化构建“博物馆之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水平。

    展开盈余 81 %

    晋祠:坚持最小干预做好文物本体保护

    晋祠作为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期间建筑类型齐备、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博物馆”,现存北宋以来古建筑98座、彩塑114尊、壁画907.2平方米等珍贵遗产。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研究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和建筑进展的重要的实物质料,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

    作为国度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正在山西的独一试点单元,晋祠注重对以圣母殿为代表的宋元以来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事情,创新构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日常保护”三位一体的预防性保护体系,经过日常、定期、专项三种巡查方式,实现正在最小干预的准绳下对晋祠文物建筑动态养护,渐渐索求出一条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可行性路径。

    晋祠博物馆以对文物本体的干预越少越好为准绳开展预防性保护事情,如果能经过改进环境(透风、散水等)或外部干预(掩藏、支护、打箍等)实现保存,就不去干预本体;如果经过少许或部分干预能解决问题就不去大面积干预。少许或部分干预不触及揭顶、大木结构维修等,仅触及屋面勾抿和瓦件部分补配、部分酥碱墙体及地砖剔补、少许的斗拱、门窗等构件的补配等。

    以王琼祠为例,晋祠博物馆事情职员发现其殿内泥像腿、脚部酥碱比较严重。经过采用温湿度监测手段,根据长时间监测数据情况召开评估会,分析肯定是因王琼祠周边散水高于室内立体致使排水不畅、雨水渗透,形成殿内湿气较大而出现泥像酥碱等问题。针对该情况制定了殿外散水改造方案,采用降低室外散水立体、改造排水槽并铺设防水质料等措施,使殿内湿度显着降低,达到了预防性保护的效果。

    天龙山石窟:数字化让石窟“走进来”

    天龙山石窟是南北朝至隋唐期间石窟艺术的顶峰之作,石雕罗汉头像是反映唐代民族融合、北都文明、佛教盛行的重要实物载体。现存有东魏、北齐、隋、唐以及明佛教洞窟29窟,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等1144尊(幅)。

    2021年7月24日,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正式回归原属地,它成为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去世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韦亮 摄

    2015年至2017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组织实施天龙山石窟加固保护工程。经过裂隙灌浆、锚杆加固、微碎岩嵌补砌筑等手段,有效地消除了石窟赋存岩体的安全隐患,提升了岩体的整体波动性。2018年至2020年,实施天龙山景区提质工程,完成文物补葺及保护利用、游客中心、道路交通、水电通讯、山体加固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今后,针对天龙山石窟器械峰中下部岩体存正在的裂隙、风化凹腔、破裂带等岩体病害进行管理。

    天龙山石窟经过冗长的汗青岁月,正在天然和人为晦气因素的不断影响下,石窟所依附的地质和环境载体发生了变化,严重影响着整个石窟造像的长时间存留。鉴于此,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拍照、近景拍照丈量等疾速无打仗的数字化勘测手段对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实施多维度空间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置惩罚、数字分析,建立一套包罗石窟和造像的结构、空间干系、材质、纹理及多种分析效果的数字化信息数据,使石窟造像以数字形态保存并永远延续。

    此外,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巡展创造性应用科技手段,让海外流失文物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盛颜,成为文物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标杆性展览,是国际上第一例该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目前,该展已走进法国、埃及等国度。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暨《再起路上国宝归来》——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经过珍贵文物、汗青图片、数字复原、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报告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回归历程,展现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最新结果。

    双塔寺:“三位一体”构建文物保护体系

    双塔博物馆隶属于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主要负责所辖永祚寺、普光寺和光滑油滑寺的保护、利用、研究与经管。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元。近年来,双塔博物馆坚持保护优先、研究先行、人材先行“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体系,实现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变化,保护事情重心由一样平常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补葺项目进展。

    近年来,双塔博物馆先后开展双塔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底子设施维点窜造工程、永祚寺安全防范工程、双塔寺大殿抢险工程、永祚寺宝贤堂集古法帖碑廊改造工程、永祚寺补葺项目。对馆藏金属文物进行筛查,对急需保护修复的金属文物开展洗濯、除锈、矫形、补配、粘接、做旧、缓蚀、封护等,消除文物病害、减缓老化速率、延伸文物寿命,达到博物馆陈列展现、保存、研究需要,体现其应有价值。

    此外,双塔博物馆还搭建“国宝级文物保护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完成对塔体倾斜和沉降观察,建立塔体监测长效机制,实现对塔基及塔身各个监测部位沉降、位移、变形、气象影响情况的主动化监测、统计、预警,以科技手段助力文明遗产保护,提升国宝级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能力。参与并完成“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永祚寺”平台建设,集合文物精品、导览资讯、经典展览、"大众教育、学术研究、互动科技等数字资本,构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立体式服务体系。

    人材方面,双塔博物馆约请文物保护、考古、展陈等方面专业先生来馆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进步全馆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推荐专业人材“走进来”,参加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判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高级研习班》、国度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展陈艺术应用经管人材培训》、消防设施操纵员职业技能四级培训等,助推人材队伍高质量进展。

    公布于:北京市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