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7 22:56:16
  • 阅读(4171)
  • 评论(41)
  • 水厕入了户,公交进了村,快递送到家门口,渣滓资源变瑰宝,娃娃、老人有人管,和美乡村可感可及。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从乡村最基本、最现实的需求出发,把群众最关心的乡村建设“六件事”——乡村养老、幼儿托幼、厕所改造、污水处理、渣滓分类、公路建设,作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切入点,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这六件事,看似事小,却关乎农民群众的亲身长处。十堰市委首要领导亲自挂帅,牵头召开院落恳谈会、护院会、湾组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市推行“群众‘下单’、政府‘买单’”机制,着眼最急需、最紧要的问题优先建设。民之所呼,政之所应。在顶层设计上统起来、在管理模式上活起来、在实行路径上动起来,十堰盘绕“六件事”一步一个脚迹,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点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从守好水到经济富,生态优势转为发展动能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焦点水源区,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责任。怎样在保护好水资源的同时让乡村发展跟上、群众幸运感提拔?十堰在“连系”上下功夫,把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起来,推进“六件事”一体实行,让乡村建设的脚步既稳又实。

    在保水护水最前哨的丹江口市,乡村正悄然经历一场绿色变革。近两年来,“无渣滓、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五无州里”创建行动在浪河、官山河、安乐河三条小流域全面展开。铺设污水管网、配套人工湿地,污水实现应收尽收;水质平安保证智能监管系统上线运行,群众护水巡河成了习惯。往常,村容整洁了,河水清亮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扎了根。

    展开剩余 76 %

    “从前门前的河黑乎乎的,屋后堆着柴火。现在,河清岸绿,屋里屋外都清洁。”家住蔡湾村的王阿姨笑着说,“我们是库区人,保卫好这一河清水,建设好美丽家园,是我们该尽的责任。”

    本年,丹江口市还在“五无”底子上新增“无烧柴禾”,启动“六无州里”建设。三官殿街道、浪河镇、蔡湾村等地率先启动,力争在本年底前完成一批镇村试点建设,持续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在乡村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另一幅“生态变经济”的图景也正徐徐铺展。在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曾经的荒坡被改造成了露营基地,成了近郊旅游热门地。基地附近的一处罚布式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处理的尾水被回用于草坪滴灌,不但变废为宝,还通过草坪根系吸附感化进一步污染水质,真正实现“精打细算用好每滴水”。

    在刚刚已往的“五一”假期,葱郁的草地上,帐篷与天幕错落有致,与青山溪流相映成趣。“五一”期间,康家村共吸引3万余名游客前来“微度假”,带动农特产品销售收入和农家乐餐饮收入同比增进45%。通过深挖“露营+”潜力,茅箭区文旅部分还推出了“露营+美食”“露营+研学”“露营+风俗”等新业态,既不松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守,也让更多村民分享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真金白银”。

    从路路通到人心暖,管理立异解好民生“关键事”

    在促进“六件事”过程中,十堰保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出力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群众获得感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交通改造、老幼照料等方面,体现出了对民生实事的精准回应。

    在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三组,曾因通组道路年久失修,娃娃鱼养殖合作社的货常常“出不去、进不来”。去年,村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对3.55公里的通组路举行改扩建,水泥路变成双车道沥青路,运输更顺畅了,成本也节约了很多。“路修好了,咱的产业也有奔头了。”合作社负责人王朝国说。

    不但“路上通”,还要“空中通”。本年3月,湖北省首条低空物流配送线路在十堰投入运营。14公里的路程,已往邮递员开车需40分钟,往常邮政无人机运送只需15分钟,配送成本降低了近两成。这条“空中快线”不但提拔了物流效率,也拓宽了乡村电商的发展空间,让农产品出得去、价值提得高。

    除保持“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十堰的乡村管理立异还延长到最柔软的部分。作为湖北紧张的劳务输出县,竹山县每一年有近10万青壮年休息力外出务工,“留守”和“独居”成为乡村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擂鼓镇西河村,一块数字大屏组成的“智慧养老平台”串联起空巢老人、在外子女、村医和网格员。75岁的李帮兰老人终年独居,已往看病买药是件难事,现在她只需按一下智慧手环,村里便有人上门帮忙。“村里给我配了个手环,有啥事按一下就行。”她笑着说,日子变得放心多了。

    孩子们也有了“看得见”的保卫。在麻家渡镇营盘河村,“童伴妈妈”张红既教孩子们写作业、画画、做手工,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倾听者。“我们是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孩子,一头连着父母的牵挂。”她说。

    目前,十堰已建成乡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央1200余处、乡村托幼中央400余所,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护”。2.7万公里乡村公路串街联乡、通山入林,“四好乡村路”全国示范县达3个。

    从先试点到全笼盖,资金机制撑起建设底盘

    十堰做“六件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地促进。渣滓收运、乡村清洁这些底子工作先行,水厕改造、道路硬化紧随其后,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引入产业培育和服务提拔。

    “乡村建设不能靠一阵风,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接着一件做。”十堰市农业乡村局党组书记彭艳说。

    在促进节奏上,十堰选取底子条件较好、村团体经济较强的乡村率先试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六件事+”样板村,构成“焦点示范、多点带动”的格局。各县(市、区)则参照市级模式,选取相应示范村渐进式全面铺开。

    资金保证方面,十堰探索“财政投入一点、资源整合一点、金融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筹资机制。去年,全市共归入乡村复兴连接资金项目419个,资金总规模7.55亿元;通过盘活山水林田资源、激活乡村闲置室庐等资产,撬动乡村建设投资6.52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十堰市分行审批具备乡村复兴带动效应项目11个,融资超45亿元。同时,十堰还积极探索乡村产权融资、撬动民间资本,争取上级帮扶资源,动员返乡能人反哺家乡,共同把“六件事”干成、干实。

    跟着乡村建设深入促进,“六件事”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去年开始,十堰拓展“六件事+”,新增寄递物流、生态公墓、乡村充电桩等内容,回应群众新需求;本年,“六件事+”进一步提档进级,冷链物流下乡、乡村照明路灯、天然气进村等被归入建设范围,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享遭到古代生活的方便与恬静。

    院落清洁了、村道流通了、渣滓污水集中管理、老人孩子有人照看……在这座山城,“六件事”正冷静改写着每个乡村的日常。未来,十堰将以更稳健的步伐、更系统的经营,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走深走实,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王臻)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