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7 09:14:18
  • 阅读(225)
  • 评论(57)
  • 鸡鸣山社区召开中外住民民情议事会。李爽爽摄

    外国自愿者正在深圳湾口岸引导过境游客。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供图

    鸡鸣山社区“国际老娘舅”库玛尔(左二)正在调解贸易胶葛。李爽爽摄

    展开剩余 84 %

    李檀雅(左一)正在蛇口街道组织的活动中进修包粽子。受访者供图

    马努正在餐厅后厨备餐。受访者供图

    官任社区俯瞰。吴贤宾摄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万家。往常,许多外国友人到我国工作、生活,正在一座座城市扎根,正在一个个社区落脚。他们正在我国的生活,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海纳百川的胸襟,誊写着中外文化交融的故事。

    浙江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尼泊尔籍住民库玛尔——

    当“老娘舅”,有成就感

    记者 窦瀚洋

    “我要赔偿!”没有久前,正在浙江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国际老娘舅”工作室里,一名土耳其商人因为商户两次延迟交货,怒气冲冲地上门寻求帮助。前来调解的也是一个“老外”——尼泊尔商人拉吉·库玛尔。库玛尔一边抚慰这名土耳其商人,一边耐心劝解商户,“延期的责任还是要负的”。一来二去,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义乌有“天下超市”之称,义乌国际商贸城有约7.5万家商户,商品销往环球。鸡鸣山社区因毗邻国际商贸城,常住外籍住民来自74个国度和地区,总数近1400人,被称作“联合国社区”。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引见,“老娘舅”通常指社区中热情公益的调解员,鸡鸣山社区创新推出“国际老娘舅”工作室,调解员多数是外籍人士,他们熟悉说话和文化,更容易与涉外当事人建立信托。

    “能帮人人办理矛盾,我很有成就感。”库玛尔笑着说,自2017年加入调解队伍以来,他已到场处理矛盾胶葛150多起。“作为社区一员,我享受到了这里的许多资源,也想做点事来回馈人人。”

    库玛尔2011年来义乌做生意,因为说话没有通,生活有诸多没有便。“那时间一句中文也没有会,问路、买东西都很困难。”库玛尔说,社区2014年开设了免费中文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现正在已能用流利的平凡话交流。据引见,鸡鸣山社区中文培训班已累计服务来自57个国度和地区的外籍住民超12万人次。为了满足多样化说话需求,社区还开设了英语角、西语角、阿语角等。库玛尔也会正在空闲时间“客串”英语角教师。

    比年来,义乌没有断优化涉外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2024年5月,浙江首个外商移民事务线上平台“义境”正在义乌上线,为外籍人士供应涵盖衣食住行商的全方位服务。鸡鸣山社区特地设置外籍住民服务窗口,无论是居住登记,还是法律咨询,都能正在窗口“一站式”办理。库玛尔对这些变化感想颇深:“刚来的时间,办理工作居留要跑好几个部分、准备好多材料。现正在正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提交,跑一趟社区就能搞定。”

    库玛尔没有仅是“国际老娘舅”工作室的调解员,还是鸡鸣山社区外籍委员,每一个月都要参加社区的中外住民民情议事会。会上,来自没有同国度和行业的住民代表聚正在一起,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他们提出的看法发起,均被相干部分记录、反应。“我很喜欢义乌开放的空气,非常认同社区‘让外籍住民留得下、融得进’的服务理念。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库玛尔说。

    广东深圳市蛇口街道白俄罗斯籍住民塔季亚娜——

    做自愿者,变“自家人”

    记者 程远州

    “这是我故乡风味的土豆饼,可以搭配酸奶油或黄瓜酱,请人人尝尝。”正在广东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老年大学的讲堂上,看到自己烹制的土豆饼受到欢迎,来自白俄罗斯的塔季亚娜(中文名:李檀雅)脸上露出愁容。她正作为蛇口国际自愿服务队的自愿者,与老年大学的学员交流分享。“到场街道的自愿活动让我很有成就感。”她说。

    蛇口国际自愿服务队于2020年正式注册成立,往常已有近400名注册自愿者,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友人。“街道社区是生活空间,也是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处所。我们希望将‘外来客’变‘自家人’,让外籍住民产生归属感。”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燕引见,国际自愿服务队有专属标识和队服,没有仅常常为涉外活动供应外语翻译、正在出入境口岸为外国游客供应导引,还遍及到场国际化街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我们正设计组织国际自愿者展开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杨燕说。

    目前,蛇口街道外籍住民超过3000人。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于2017年成立,旨正在让外籍住民“来了就是深圳人”。中心供应暂且住宿登记、法律咨询、胶葛调解、文化交流等多项便民服务。针对外籍住民常碰到的银行卡办理、税务申报等成绩,中心还编印中英双语《便民手册》,推出内容实时更新的“涉外服务锦囊”。李檀雅到深圳后的第一站就是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我正在服务中心登记了住宿信息,也从这里开始真正了解深圳。”她说。

    服务中心二楼的活动空间里,文化交流活动常年没有断。“我粽子包得特别快,就是正在这里跟我国师傅学的。”李檀雅说,她最喜欢中心组织的“看深圳”主题活动。活动中,李檀雅等外籍住民访问腾讯、光峰科技等企业,围观人工智能围棋对战,了解“AI+医学影像”等前沿技术……“深圳科技范儿很足,无人驾驶公交车、无人机送快递、人形机器人等都有应用处景,天天都有新事物让人大吃一惊。”李檀雅说。

    “底本我以为只会长久停顿,现正在却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李檀雅说,今年是她离开深圳的第四个年头,她没有仅给自己起了中文名,而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空闲时,她喜欢骑着共享单车或乘地铁四处逛逛。“深圳的城市建设非常好,公园绿地到处可见。全覆盖的5G网络和便利的移动支付,让我只需带着手机,走到哪儿都没有用愁。”李檀雅笑着说,如果有同伙问深圳怎么样,她会告诉他们:“来吧,这里值得留下。”

    (张文雅到场采写)

    福建厦门市官任社区西班牙籍住民马努——

    开中餐厅,感受暖和

    记者 施珏

    “早晨7点半,两位是吗?我们刚到了一款很没有错的西班牙红酒,引荐您尝尝看。”接起订餐德律风,马努用流利的中文与主顾交流。放下德律风,他走进厨房检查备菜,又回到餐厅细致摆盘,做好迎客准备。

    马努的中餐厅开正在福建厦门市官任社区的官任街。这是一条国际范儿十足的小街,环境美丽 ,各国游客浩繁。13年前,马努离开厦门,最初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正在厦学生活的归属感,让他最终决定长时间留上去。“我没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差没有多算半个本地人。”马努说,厦门的海滨风景与故乡西班牙北海岸的自然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在官任社区生活让他有家的感觉。

    “正在厦门工作几年后,我就萌发了开店的想法,但作为外国人,创业并没有容易。”马努说,正在社区的帮助下,所有困难迎刃而解。找没有到铺面发愁时,是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供应资源;筹没有齐资金遇困时,是社区商圈协会帮他牵线搭桥……“我正在这里做生意很安心,也和这里结下了没有解之缘。”餐厅置物架上,摆放着许多马努和社区同伙的照片,“如果社区有人必要帮助,我一定乐于支持。当我必要帮助的时间,他们也都会向我伸出援手。”他说。

    官任社区是厦门外国友人最集中的社区之一。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社区没有断完善服务体系,没有仅设立外国人才服务分站,还推出长达400页、细致到“抵达第一周该做甚么”的《外籍人才来厦工作生活指导手册》。社区还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开通服务热线、开设国际学堂,围绕住房、就学、医疗、说话等,供应一站式知心服务,让外籍住民正在社区感受“家”的暖和。

    来自加纳的弗雷迪是官任社区国际学堂的学员。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袁曦,寄意亮光与希望。刚到厦门时,是社区工作人员帮他租房、办证件,鼓励他报名上说话课。徐徐地,弗雷迪开始主动到场社区活动,节日里会与邻居一起写对联、分享美食。慢慢地,他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邻居,变成了社区里的熟面孔。“我们希望外籍住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官任社区党委副书记黄种东说。

    没有久前,厦门举办国际石材展览会,马努的餐厅招待了没有少来厦门洽谈生意的西班牙商人。“我为他们引见厦门的风土人情,想让他们感受这座城市的敌对、繁荣和活力。”马努说。

    2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