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6 10:26:45
  • 阅读(8455)
  • 评论(60)
  • 作者 | 定焦One 金玙璠

    作者 | 定焦One 金玙璠

    最近,网约车赛道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资本大戏。

    一面是二线平台扎堆IPO:

    4月30日,曹操出行向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4月18日,它刚拿到中国证监会的外洋上市通行证;

    5月9日,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宣布完成13亿元C轮融资,创下近三年行业最大单笔融资纪录。享道出行透露表现,已启动港股IPO计划,将借此轮融资加快IPO历程。

    另一面是市场饱和与盈利困局:

    5月13日,盛威期间(旗下网约车平台365约车)港股IPO招股书失效。业内阐明,或是因其持续亏损、羁系惩罚,和订单高度依赖高德流量。

    广汽系如祺出行的亏损表现和Robotaxi贸易化进展迟钝,让它的市值从上市之初的80亿港元跌至现在的23亿港元。

    网约车平台上市潮背后,是中国网约车市场“金字塔型”的竞争生态:滴滴处于第一梯队(市场份额70%以上),后方玩家分化出四个流派。

    展开剩余 91 %

    本文我们将视角集中正在二线网约车品牌。跟着嘀嗒、如祺于2024年相继上市,进入2025年,曹操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盛威期间等平台正面对冲刺IPO的枢纽节点。T3出行CEO崔大勇去年10月时称,“外部已启动IPO计划,(上市)时间没有会(与现正在相隔)太久。”

    这些平台中,独一盈利的嘀嗒出行走的是顺风车的差异化路线(其网约车即出租车服务收入占比仅0.8%),其他平台普遍陷入“流量陷阱”:通过支付高额佣金入驻聚合平台猎取订单。比方,曹操出行85%订单来自第三方平台,自有和聚合订单的结构是“二八开”。

    但这类“用利润换生计”的形式隐患没有小:聚合平台抽佣,挤压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如,曹操出行2024年付给聚合平台的佣金涨到10.5亿元,营收占比7.2%;同时,用户数据、品牌认知沉淀正在高德等入口,本身成了“运力供应商”,如祺出行就曾正在招股书中提到,由于第三方聚合平台的订单量没有断添加,用户留存率跌破28%(2023年),它还补充道,“其与行业趋向一致”。

    面对绑定聚合平台“高转化低留存”的现状,为了夺取更高估值,二线平台都正在讲网约车以外的故事。曹操出行背靠吉利资本“造”定制车,以卖车、租车赚差价的同时,靠司机接单抽佣,但还是没摆脱对聚合平台的流量依赖。如祺出行通过深度绑定小马智行,试图以Robotaxi破局,但这个赛道赢家门坎太高,技术、数据、政策、资本缺一没有可。这些新故事的远景都难言乐观。

    订单涨:代价是给高德们“打工”

    从如祺出行夸大“大湾区第二”的区位劣势,到往常,曹操出行以“行业前三”的标签列队上市,可以勾勒出“一超(滴滴)、多强(车企系平台)、众小(细分市场玩家)”的网约车格局图。

    图源 / 曹操出行招股书

    凭据曹操正在更新的招股书中披露的2024年市场份额和企业信息判断,网约车前五平台分别是,滴滴(70.4%)、曹操出行(5.4%)、T3出行(5.3%)、首汽约车(2.8%)、享道出行(2.1%)。

    正在这个盘子以外,还有一股枢纽气力——聚合型平台。

    聚合型平台以高德地图、美团打车、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为代表,背后都是互联网大厂。它们依附平台经济形式,将多个网约车企业的运力聚合正在自家APP。

    对用户来讲,搜完路线就可以直接叫车,省去了切换多个APP的麻烦。

    对二线网约车平台来讲,加入这些“线上调理中心”,支付佣金调换订单,也算是找到了一个避开与滴滴正面交锋的新战场。

    网约车市场饱和、合规本钱高企的背景下,聚合形式本质上是流量端主导之下网约车平台的“抱团”之举。但掀开公开过数据的二线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盛威期间)的财报,细算经济账会发现,它们的生计逻辑已从“补助抢用户”转为向聚合平台“交钱买流量”。

    最典范的是曹操出行,2022年,它的总GTV(交易总额)为89亿元,其中49.9%(约44亿元)来自聚合平台,自有渠道贡献剩余50.1%(约45亿元);到了2024年,总GTV添加到170亿元,但85.4%来自聚合平台(约145亿元),自有渠道占比为14.6%(约25亿元)。

    三年间,自有和聚合订单的结构从“五五开”进展成了“二八开”。

    而且,曹操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性也正在加强,2024年,前三大聚合平台分别贡献了它GTV的42.5%、11.8%及10.4%。

    其他平台也是云云。

    2022年-2023年,如祺出行来自第三方聚合平台的订单比例从28%(约1870万单)添加到了59%(约5700万单),2024年未披露此项数据,但提到“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获得的订单量添加”。

    2022年-2024上半年,盛威期间(365约车)通太高德发生的交易额比例分别为92.9%、89.5%、93.4%。

    聚合形式彻底改变了网约车行业的竞争规则。

    曹操出行招股书提到,2019年,聚合平台仅掌控7%的订单分发权;到2024年,这个比例已升到31%。

    五年间超三倍的增长,反映了用户习惯的转变:愈来愈多用户习惯通过一个软件(如地图软件)一键全网叫车,等待系统自动派发最自制或最快接单的车辆。

    这也导致行业整体结构的变化,流量加快向超级入口集中,曹操出行、T3出行等平台恰是抓住这波红利,借聚合平台实现订单量爆发。

    网约车行业从业者李立透露表现,聚合平台初期以重营销、高补助调换规模增长,跟着用户对性价比的需求愈来愈高,聚合平台的订单量比例还有上升空间,而已上市或正正在冲刺IPO的二线网约车对聚合的依赖性只增没有减。

    必要补充的是,正在四大聚合平台(高德、百度、美团、腾讯)以外,滴滴也向曹操出行开放了流量池,将其归入聚合体系。李立阐明,滴滴此举既能通过流量分发赚取佣金,又可减缓早晚高峰的运力压力;曹操也可借助滴滴流量,对冲对高德、美团等第三方平台的过度依赖。

    有细心的用户发现,使用滴滴APP打车时,有些长距离订单的曹操出行表现的代价甚至会略低于自营慢车。

    盈利难:佣金上涨影响利润

    网约车行业常被贴上“规模经济”的标签:技术平台搭建完成后,每新增一单的服务器、算法等边际本钱递减,同时收集效应增强,更多司机吸收更多搭客,更高订单密度提拔匹配服从,降高空驶率。

    但是,当滴滴和高德占据着七成以上的出行流量入口,网约车平台依附于聚合生态,曹操们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收集效应就被大大削弱。

    当议价权逐渐向聚合平台倾斜,网约车平台为了维持订单量,就需让渡更多包含佣金、数据和品牌等正在内的焦点权益。

    一名前网约车从业者对「定焦One」解释,聚合形式的流量分配机制是优先低价或高响应运力。长此以往,司机培训、车辆保护等必要长时间投入的焦点竞争力逐渐被弱化,竞争就简化成了代价(佣金、如何紧缩本钱)和响应速率(运力密度)。

    这套形式自然削弱了二线平台的品牌认知度,用户难以形成虔诚度。

    现在公布财政数据的曹操、如祺和盛威期间都未盈利,一个配合原因正在于:这些平台虽然靠聚合平台拿到了更多订单,但佣金越交越多,用户却是“用完就走”——既没攒下利润,也没留住用户。

    曹操向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从2022年的3.22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0.46亿元,三年涨了2倍以上,远超营收增速(93%)。

    虽然曹操正在招股书中夸大,佣金率波动正在GTV的7.2%-7.5%,但绝对付出已占营收的7.2%,是仅次于司机分成的第二大贩卖开支。相当于曹操每100元收入中,有7元直接流入聚合平台的口袋。

    如祺正在2024年财报中未披露佣金付出,没有过,翻看其招股书能找到前几年的数据。其2021年-2023年的佣金付出(招股书称为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的服务本钱)分别为691万、2669万、9551万元,占其网约车服务收入的比例涨到了5.3%。

    这期间,如祺的佣金付出增长了12倍,网约车服务收入增速80%。

    三个平台中,对高德依赖性最强的是盛威期间,其聚合平台用度占营收的比例也最高,过去几年波动正在9%。

    上述从业者透露表现,如果聚合平台提高抽佣比例或政策调整,这些平台的盈利模型可能会面对直接冲击,估值也有滑坡风险。

    久远来看,比佣金抽成更要命的,是用户“用完就走”:二线网约车平台既攒没有下回头客,也拿没有到用户焦点数据。

    如祺出行正在招股书中明白提到,由于第三方聚合平台的订单量没有断添加,网约车服务的月活用户从2022年的116万,下滑到2023年的99.7万,用户留存率跌破28%。

    图源 / 如祺出行招股书

    这并不是个案。

    当用户习惯通太高德、美团等入口叫车,真实的用户画像、行为数据都沉淀正在聚合端,曹操、如祺们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或阐明完备行为画像,部分二线平台(如曹操出行)试图通过优惠券引导用户下载本身的APP,但转化率低,收效甚微。

    无法沉淀用户资产,就意味着品牌认知一直停留正在“打车对象”层面,更难凭据用户需求优化服务或延展出增值营业(如广告推送等),终究正在聚合生态中扮演低附加值的运力供应商脚色。

    更严峻的是,依赖聚合生态的网约车平台会陷入一种恶性轮回:越是用佣金(利润)换订单(流量),自有流量越难培养;自有生态越薄弱,就越必要提高佣金比例争夺聚合入口的暴光位——这类轮回没有断挤压利润空间。

    有从业者称,行业或许正正在重演当年酒店业被OTA平台掐住命脉的脚本。

    找前途:曹操讲定制车,如祺讲无人车

    市场饱和与合规本钱高企,迫使曹操出行们依附聚合生态,但这类增长途径又限定了独立进展空间。

    4月底,曹操出行第三次更新港股招股书;5月中旬,盛威期间的港股IPO招股书失效——都反映出市场对网约车平台依赖聚合形式的审慎立场。

    为了从资本市场拿到更高订价,二线平台没有得没有讲差异化的故事。

    作为吉利集团孵化的出行平台,曹操IPO故事的焦点是定制车形式。

    通俗地说,吉利有现成产能,且必要卖车,网约车是高频用车场景,于是,曹操出行利用吉利资本生产得当跑网约车的车型(如加大后排空间、采用低本钱耐用电池的枫叶80V和曹操60),以低于同级车型的代价(如曹操60售价11.98万起,低于支流竞品15-20%)向运力公司和司机出售/出租,快速放开车队规模。

    曹操平台可以赚两份钱:一方面,赚车辆差价,2024年,这部分收入10.6亿元,其中卖车收入(8.7亿元)占比5.9%,租车收入(1.9亿元)占比1.3%;

    另一方面,靠司机接单抽佣——定制车司机通过平台接单,曹操从中抽佣(GTV分成)。2022年至2024年,曹操定制车贡献的GTV占比从4.5%提高到25.3%,三年飙升5.6倍。

    从司机端看,“定制车”低落了运营本钱,间接添加收入,那末,理论上,司机对平台补助的依赖就会低落。从网约车行业的视角看,这也是应对竞争的一种创新。

    从平大驾看,曹操夸大,定制车订单占比提高,是动员毛利率从-4.4%转正至8.1%、公司亏损收窄的枢纽。截至2024岁尾,曹操出交运营的3.4万辆定制车覆盖31城,初步具备规模效应。

    一名关注出行市场的投资人对此透露表现,定制车需求添加,和近几年部分劳动力涌入网约车行业有关,而曹操短时间享受了红利,实现了“降本增效”,没有过,长时间去看,跟着定制车车队扩大,依旧没有摆脱对聚合平台的流量依赖。

    曹操还正在招股书中补充道,定制车积存的行驶数据,可以用于自动驾驶研发(曹操智行)。没有过,这部分还没有直接反映到收入上。

    没有同于曹操只是将自动驾驶作为Plan B ,如祺出交运营第三年就切入自动驾驶赛道,去年以“海内Robotaxi第一股”的名号上市。

    2022年,如祺开始试水“有人驾驶+Robotaxi”的混合运营形式接单。如祺由广汽、腾讯团结成立,小马智行、滴滴均为现有股东,广汽有造车能力,小马智行有自动驾驶技术,腾讯和滴滴有流量,如祺好像是离“技术-制作-运营”闭环最近的玩家。

    到2024年10月,如祺接入运营Robotaxi280辆,自营Robotaxi车队50辆。但贸易化进展迟钝是行业性难题:2023年-2024年,如祺的其他出行服务(包含Robotaxi服务、顺风车服务等)收入分别为200万元和203.9万元,收入的比例没有足0.1%。

    如祺把宝押正在2026年——依照它正在招股书的说法,2026年,Robotaxi的单千米本钱将低于传统有人驾驶网约车。没有过,答应可否兑现,还要看技术、政策可否同频。

    如祺作为区域玩家,更要面对一个现实:无人驾驶的终局一定是“一家独大”,但“赢家门坎”极高——技术、数据、政策、资本缺一没有可。

    从现状看,滴滴和百度这样的玩家已占据先机,它们手握海量用户数据、技术贮备和资金,比如,滴滴计划2025年量产L4级无人驾驶车型,百度“萝卜快跑”2025年一季度自动驾驶订单超140万次。

    反观如祺,2024年净亏5.64亿,将来还必要长时间投入。从毛利环境看,技术服务和车队贩卖虽盈利(毛利率分别为18.7%、4.8%),但收入规模太小(合计2.6亿);收入占比9成的网约车毛利率为-2.4%,拖累了整体利润。

    泉源 / 如祺出行财报

    资本市场的立场更直接——如祺出行以12港元刊行价登陆港交所后便破发,即使正在2024年年报表现亏损收窄以来,股价依旧跌了13%。

    自动驾驶对出行行业的重塑,本质是“数据规模+技术壁垒+生态整合”的战争。上述投资人判断,从以后格局看,全国性巨子将主导规则制定,车企系平台成为头部车企技术生态的一环,有技术劣势的区域平台或退守细分场景(如机场专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立为化名。

    发布于:北京市
    1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