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5 11:28:52
  • 阅读(5517)
  • 评论(19)
  • “五一”假期刚过,我们就从济南来到位于沂蒙山区临沂市莒南县朱芦镇厉家泉村的“彦林书屋”。临沂古称琅琊,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诞生沂蒙精神的红色沃土。作家厉彦林的出生地厉家泉村,是一个只要216户、537口人的村庄,虽说地处偏僻的山区,但村中室庐、道路整齐整齐,因村口有一“古泉”而得村名。

    “彦林书屋”是厉彦林夫妇用父母去世后留下的祖宅改造的。全村一致规格和面积的五间堂屋和一个搭建了透明玻璃顶的天棚,加上大门和围墙,是一座典型的沂蒙农家院落。大门口对联依然清晰,上联“延安答卷续辉煌”,下联“沂蒙壮歌谱新篇”,这是本土文人以厉彦林创作出版并被中组部评为天下党员教诲培训优秀教材的《延安答卷》《沂蒙壮歌》两部报告文学书名而题写。门框正中吊挂着刻有作家张炜题写的“彦林书屋”的牌匾。大门外对面的墙上镶嵌着二维码,用智能手机一扫,便能将厉彦林历年来揭橥正在《群众日报》上涉及到歌颂亲人和本村故事的文章问题,正在手机上品听。

    走进大门迎面吊挂由欧阳中石手书刻成的“新时代美德书屋”金字竖匾。门口东侧由原杂物房改造而成的书屋接待室,挂满了厉彦林坚持业余文学创作50年来得到的获奖证书,以及《莒南县彦林书屋书友社章程》等;五间堂屋的图书满目琳琅,以自家存书为主,也有他人捐赠的,比较会合的是厉彦林创作的《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季住正在我的村庄》《赤脚走正在田野上》《地气》《齐风淄火》《母爱情深》等10余部作品,这些书籍,实在体现了作家厉彦林“感恩故土、兼济天下”的文学情怀和担当。

    睁开剩余 73 %

    厉彦林与妻子朱晓梅生正在沂蒙、长正在沂蒙、根正在沂蒙,他们怀着对沂蒙的感恩、敬畏之心,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稿费改造建设了“彦林书屋”。从感恩故土到文化反哺。厉彦林正在“书屋”这片故土出生、成长、上学、休息,直至参加工作,成为作家,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感情深挚,对这里的父老乡亲难离难舍,对正在这里遭到的滋养永生没有忘,对正在这里获得知识“第一桶金”后感恩没有已。老屋改造为“书屋”意味“根”的延续,是将个人成就转化为对故乡的实质回馈。

    随着书屋开放4年多来,逐步发生了强烈的“文化反哺”现象,愈来愈多的人们来这里参观、见学、担当陶冶,仅以团队形式正在书屋进行读书分享会就达到了112期。本村和附近村庄考上大学的孩子愈来愈多,厉家泉村现有本科生41人,研究生11人,博士生4人。

    从乡情乡事到乡愁传承。厉彦林的写作,似乎都与故土乡情、父老乡亲、人间世事分没有开、扯没有断。正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仅揭橥正在《群众日报》上以本村为聚核心、歌颂长辈和乡亲乡土的散文就近50篇。《听春》《品春》《父爱》《布鞋》《贺年》《沙土路》《赶年集》《赊小鸡》《萤火虫》《旱烟袋》《石油灯》《山村情深》《春节礼物》《麦收时节》《陪爹娘游览天安门》《攥一把泥土的芳香》《仰望弯腰驼背的娘》《回家吃顿娘做的饭》《春季住正在我的村庄》……每一篇都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也都成为“彦林书屋”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里乡亲、老少姊妹、亲朋好友每当读到这些触景生情的故事,没有由地发生亲近感、自豪感、自大心和责任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大家建设故乡、保护生态的热忱与动力。这正是“正在人间烟火中阅读,读书中的人间烟火”。

    从家庭故事到树模效应。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筑牢家庭爱与敬的基本。去过“彦林书屋”的人,若是仔细品味,就会发明其间贯穿着没有同寻常的厉家家庭故事。厉彦林和家人将父母去世后遗款2万元,以父母两人姓氏厉、祁谐音,设立家庭“立旗”奖学金,制定《“立旗”奖学金基础规程》,印制家庭后代读书成长的精美获奖证书,已有6名家庭后代获奖。再如,书架上摆放着几十本厉彦林50多年来公开辟表文学作品的刊物样本集,这都是妻子朱晓梅长年累月搜集收藏登记而成。听说,就连厉彦林揭橥的豆腐块巨细的文章,她也视若珍宝,没有会漏失落。其故意、辛劳、勤奋因而可知。还有,一进书屋大门西侧小屋的门框却黑乎乎的,下面沾满了厉彦林母亲生前因腿没有好、坐正在小屋门前的煤炉旁炒菜做饭,常年用沾着油的双手扶门框起身而留下的一层层油渍。厉彦林动情地说,瞥见了这层层油渍,就仿佛瞥见了“弯腰驼背的娘”,无尽的感激和缅怀涌上心头。让人感动。

    就正在我们来访的前一天,正在“彦林书屋”进行了近100位家人参加的以《铭记·感恩·奋斗》为主题的家庭读书分享会,这是注重家风、传承家教的家庭读书活动,也是厉彦林为追忆感恩去世十年的母亲而创作的散文集《母爱情深》的家庭发布会和家人作者见面会,目的是带动家人聚集正在一起通过读书分享感悟、铭记前辈教诲,用实际行动探索回答“母爱如何铭记,家风如何传承”的问题。

    厉彦林的家庭故事,既洋溢着对“诗与远方”的解读和挖掘,又渗透着对人间烟火的耕耘与劳作。他们家庭充斥爱与敬,这首要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根植于家庭文化的培育,而这一切都离没有开读书,既读“诗与远方”的书,也要读人间烟火的“无字书”。从“诗与远方”到“人间烟火”,这就是厉彦林及其家庭的传承之路。

    乡村振兴没有仅包括经济和产业振兴,更需要建设乡村文化生态。厉彦林正在《延安答卷·脱贫漫记》中写道:“人一生喘着两口气:一口生命之气,一口精神之气。脱贫攻坚是攻坚战,巩固成果(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富了口袋,又要富脑壳,既物质上脱贫,更得精神上脱贫。”正在物质脱贫后,精神富足成为关键。“彦林书屋”作为小型文化“据点”,能带动乡村阅读风气,甚至衍生出写作培训、风俗纪录等活动,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振兴,是乡村精神脱贫的具体体现。“彦林书屋”开设没有久,厉家泉村正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建立了规模更大的“琅琊书屋”,建设了由作家王蒙亲笔落款的“书香广场”等文化读书场所。2023年底,该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厉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厉彦军说,“彦林书屋”没有仅是图书馆,更是乡村文化生活的枢纽,正在“彦林书屋”的带动下,我们正正在打造“书香、花香、茶香”“三香”村庄,生动再现“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的可喜景象。

    发布于:北京市
    5  收藏